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园林环境的要求日趋增加。园林行业的服务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园林功能日趋多元化。园林学也成为更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艺术性成为其显著的学科特点。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优秀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园林技术专业需要开设园林艺术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定:学生能够运用各造园要素进行园林风景构图、空间组织,具备鉴赏、设计园林空间与现场方案调整的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界定园林范畴;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广场的鉴赏能力;配置园林植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提高学生对园林造景要素的了解,并增强学生的配置、色彩搭配、构图空间营造的能力。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为:能够识别地形、置石、水体、水岸的类型;能进行园林建筑的鉴赏;能进行园林小品的鉴赏;.能进行道路广场的赏析;能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对景观艺术性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地设计园林色彩的构图;能组织园林空间;能创造园林空间意境。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将要培养的知识目标总结如下: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景观、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园林建筑的类型,陈述园林建筑的布局、空间、借景、色彩与质感艺术;园林小品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作用;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本课程以园林技术员岗位的所需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园林企业对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典型的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为切入点,根据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园林风景艺术欣赏至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教学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内容描述:美的思想、特征及园林美、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艺术布局、景点与游赏路线的布置、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总体布局形式确定的方法;掌握园林构图中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中应用了哪些景观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方法能力:能准确陈述景观和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学习经典园林设计作品基础上建立独立设计园林作品的意识,将园林空间的组织手法运用于园林构图中;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花卉供应企业。
内容描述:意境与园林意境、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知识目标:了解意境与园林意境及其创造方式;掌握园林意境的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依据要求确定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方法能力:能根据现状确定最佳的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草坪供应企业。
该书按照中国园林分类进行论述,形成了结构清晰,主体明确的完整论述体系,实现了对中国园林水彩画技法的全面叙述。中国传统园林风景的创作绘画技巧需要建立在对其基础特征进行全面理解与充分认知的前提之下,具体来看,中国传统园林风景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方面,我国传统园林风景表现了文人雅士所追求、渴望的“隐逸生活”,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美学价值,远远超越了世俗生活的束缚与限制。通过以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为精神依托,形成了我国传统园林风景艺术的核心审美与文化内涵。因此,当前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景进行创作绘画时,要深度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和审美特色,通过把握传统园林风景的艺术特色,实现最佳艺术创作效果。另一方面,传统园林风景以水景为主,其中通过巧妙借景,延伸园林景观、顺应自然环境,从而为大众展示了最绚烂、最真实的大自然生态风景。因此,在中国传统园林风景创作绘画过程中,要融入真实情感,通过加入新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绘画技巧,重视传递大众对传统园林风景的欣赏与赞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对于学习三种境界的概括与表述,在此,我们将这一原则引申至园林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之”,逐渐“好之”乃至最后“乐之”三个阶段,从认识园林到喜爱园林最后体悟如何鉴赏园林并乐在其中,由此唤起学习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从而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当代的大学生,是以90后为生力军的年轻群体,由于生存环境急遽变化,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中,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提起中国传统园林,更多是停留在标签化、碎片化的文字概念以及模糊的图像印记,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更遑论喜爱及品鉴并得以陶醉其间了。殊不知作为世界园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东方园林的源头,中国传统园林正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立体的诗画,动态的审美感悟。甚至可以作如下断言:认识和了解中国园林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园林艺术的“知”首先通过“形式的观照”,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语言。园林是利用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的基本要素,结合园路、构筑物等人工要素营造供人游憩观赏的艺术空间。这些具体的造园要素就是表达园林之美的基本语汇,达到“悦耳悦目”的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要素中大多又具有拟人化特征,代表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如有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同时园林要素本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如造园实体要素之一的太湖石的形态选择所讲求的“瘦、透、漏、皱”以及整体造园形式上推崇的“曲折之致”等。因此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形式这一要素因其蕴含的特定寓意及美学取向,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造园之意的功能。通过分析讲解园林艺术的形式构成使得学习者对于造园的立意、手法和审美追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但是,具体的形式要素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精准地传达人的思想、情感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古代造园家直接将文学艺术的手法置入园林的艺术创作中,借助题名、楹联等具体的语词,把造园立意加以更明确、更直接地传达,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语言”,起着呼应、补充和加强实体要素,渲染园林艺术境界的作用。在苏州名园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的景点,一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之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种感受,物境虽同而情境则殊。在讲授中国园林鉴赏的途径时将这种精妙的构思加以展现起到加强学生们对中国园林艺术鉴赏的了解和体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将园林建造及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的背景穿插其中,完整地将园林艺术作为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网师园旧称“渔隐”,要表现园主放浪江湖、隐逸世外、欣然自乐的造园之意,中部近方形的彩霞池令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万顷湖泊。自彩霞池东南角引出幽深的“涧”,上跨“引静桥”,旁立一石书有“待潮”,营造出了“幽涧溪谷,通海待潮”的园林意境,使人想到汹涌的钱塘江潮水即将奔涌而来,极小的实境生发出“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的巨大虚境。这种静观波澜的心境也充分的表达了“渔隐”的造园之意。这是造园立意,如果将网师园建造之初的故事以及几经易手,藏龙卧虎的经历介绍给大家,令园林知识生动,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造园构想,理解构筑手法。
至此为止,“知之”的第一步骤告一阶段,以园林建造的丰富的语言及背景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时,为进入第二阶段“好之”展开充分的铺垫。如果说“知之”是对于园林艺术的表征的介绍和了解,那么“好之”则是通过对园林艺术信息多层次的剖析,将形式语言以及引发的意象相互联系,揭示园林艺术中所饱含的人文精神,虚实相生,激发年轻受众的认同及热爱。“知之”是“好之”的前提和基础,“好之”是“知之”的提升和情感的唤起。以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为例,尽管都是以石斗奇,但又各自有自己的主题。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在一块小境地里,通过叠石造山,巧妙地融四时之景于同一时空中。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时间、季相特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征服与表达。同时,园林艺术中的奇石文化的本质蕴含着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艺术理念的思索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眷恋自然的人类本性,使得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浸润着灵性,使得景色分外诱人,“悦心悦意”。
“乐之”,乐在其中也,注重于更进一步强调在园林品鉴中对于意境的感同身受,从鉴赏园林到陶醉于园林所铺陈的东方哲学以及美学境界中,达到“悦志悦神”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造园家并不满足于创造“移天缩地”的园林景象,而是注重园林景象所激发出的受众的想象和情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深受道家学说影响的中国园林,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所以在中国园林中常见到路回埠曲,古亭兀然,境绝荒邃;曲径上还偶然见得苍苔碧藓,斑驳陆离;又有佛慧老树,法华古梅,虬松盘绕,古藤偎依,园林不仅供人们所居住,更重要的还在于供人们性灵所游,安顿人们失意的灵魂,以提升超越的情志。
品鉴园林,往往由于个人的性格、情绪、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感受到的内容就产生差异。需要品鉴者不断地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园林艺术中应和及体会更高远、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最终达成人在园林中亲近自然、改造自然,在物我相融中体会大自然真趣,从而最终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超越。
由“知之”到“好之”,经由了解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和喜爱;由“好之”向“乐之”的跨越,可以归结为回归自身的内修,其实质是一种根植自身修养的,与传统园林所传达的意境的应和与移情;是一个经由具象的艺术手法及形式向园林意象、再向园林意境的感同身受的逐步升华。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这种魅力必将唤起沉睡于年轻人文化基因中的集体记忆,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于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乃至现代高科技的知识等,涉及诸多领域”①。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不似古代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欣赏园林,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私人园林拙政园等。现代园林设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在地形的选择、植被的配置,还是水景的营造、园路的铺装等方面都是以人为本的,另外还必须注意几点,如要遵循理性主义,局部要与整体相协调等,注意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也就是设计中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不能过于注重人的作用而忽视自然,它要求人们用艺术与技术的手段处理好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有很多种,有宫廷园林、自然山水园林、陵寺庙观园林等,但它们主要都是由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构成的,通常都富有诗情画意,比较注重艺术性,可以说有点仿造自然,注重自然美,一般的园林中都有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景观,通过隔景、借景、障景等表现手法体现艺术性。“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②。而且很多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会根据地方特色,或者季节性、艺术性等来选择,例如拙政园的紫藤花、留园的银杏等。园林中还有大量的建筑,如亭榭、楼台、长廊、厅、堂等,让人们随时有休憩的地方,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景色。另外,中国园林还比较注重对牌匾、楹联、雕刻、石碑等的运用,例如恭王府花园中的“福”字碑,中国古典文化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传递出来,体现出一种比较深刻的内涵。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③。西方古典园林中主要的部分是建筑物,基本是以大型的建筑物为主体,园中中轴线较明显,主要建筑物位于中轴线的起点,在全园中有统帅的作用,而中轴线周围都会布置有雕塑、喷泉、水池、树木等景观,布局较严谨,讲究秩序美、几何美,比较注重人工化。且道路、建筑物、喷泉、雕塑等都是经过严格配置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建造,园中多数都会布置花坛,树池和水池,西方的古典园林主要是以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17世纪的法国园林及英国园林最突出。
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很多,点景、借景、隔景、框景、障景、分景、对景等。比如点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文字的形式,如楹联、匾额、碑刻等对园林内景观及空间环境等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另一种可简单地理解为对园林风景的点缀和修饰,它既可以是一座小亭,又可以是一从修竹,被点缀的随想也不尽相同,山体、水面、建筑群无所不可”④。有很多的物体都可用来点景,楹联、石碑、雕塑、喷泉等都可以,点景的运用比较自由,在现代园林中是造景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次借景,它主要的运用就是把园外的一些景物纳入园林的视线范围内,让人们在园内畅游、欣赏景色时能欣赏到园外的景色,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增强风景的多样性,扩大观赏者的视野范围。如“保利国际广场,坐落于珠江江畔,毗邻历史悠久的琶洲塔公园。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为了将园外的琶洲塔公园之景引入到园内来,建筑物的错动布局形成了进入中心花园的重要门户空间。从东南向的门户空间观赏,场地上的林地与远方的琶洲塔公园在视觉上连成一体,琶洲塔公园的林地景观也就成了本项目的借景”⑤。框景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利用门洞、窗户等把一个局部的景观框在特定的框内,使其达到画一样的效果。隔景可以利用一些园内的景观风景,将空间分隔开,园中路边的树就是一种简单的隔景的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大多是继承了传统的造景手法,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将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造园艺术有空间布局、地形选择、植被配置、园路铺装、水景营造、景观小品等,在园林营造中,特别是中国的园林,山和水的结合是很重要的。首先就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营造。园林中的各个景观、植物、水体、园路、小品等都要根据整体空间安排好。
地形是园林景观设计元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元素之一,一般人们都比较喜欢舒适、稳定的环境,而地形变化较大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所以在园林设计时应当避免对地形的大幅度改造,例如颐和园就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其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就是利用长廊而分隔开的。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植物不仅具有造型美,还有组织空间的作用,在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关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功能性。“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形成绿色屏障,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形成重点景观环境,吸引人气,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⑥。例如北京玉泉公园就选择了像雪松、大叶黄杨等枝叶发达、枝条的开张角度小的乔灌木,隔离效果最好,适宜形成私密园林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游玩欣赏。又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劳瑞花园的树林墙,不仅可以分隔环境,还可以吸收噪声,其中的植物是按照季节配置的,人们可以看到四季的植物。
园路铺装和水景的设计很重要,园路可以是砖路,也可以是石路,它可以引导游人按照设计的意图、路线、角度欣赏景观风景,所以园路的设计要与园内的景观相联系,并且风格要一致,利用园路让人们在行走中欣赏景色,融入景色之中。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动水和静水两类,水景的设计应该根据环境、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而且人一般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景设计营造中,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所以应该在水面上设置亲水平台、栈道、观景桥等景观小品。在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要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为人们提供融于水体的机会。例如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娱乐水体景观,在水池中经常会看到有小孩子在玩耍,还有其喷泉上变换的人脸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与人的互动性。造园的艺术语言最基本的是这几类,当然还有其他分类,人们在建造园林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和人的双重因素,秉持以人为本,但是也要天人合一。
建筑在园林的营造中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分类,比如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沟通景点的建筑等的设计营造,还有地域、民族、社会等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的布局就是在整个园林中建筑所在的位置,还有所占的比例,它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功能、大小等许多因素决定,为了突出大型建筑的主体形象,比较大的建筑需要建造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而体积较小的建筑可以自由地安排,但是在安排配置时还要考虑园林整体的布局及各景观之间的搭配。园林是集休憩、娱乐、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所以建筑设计要有实用性的,也要有观赏性的。实用性的有亭子、楼阁、厅堂等,观赏性的有亭榭、雕塑、喷泉等。其中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起到观赏、点景的作用,可以传达各种理念与信息,还可以起到统筹空间的作用。沟通景点的建筑可以是桥、长廊等。我们在营造建筑景观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族等因素,例如在徽州设计建造园林时,就要融合当地的特点,徽州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还有著名的三雕等都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就需要与这些特点相协调、统一,再融入现代因素进行设计营造。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有很多设计语言,除了上面说的造景艺术语言、造园艺术语言、建筑设计语言外,还有装饰文化语言等。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历史、地域、社会的关系,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在拥有的条件下要结合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更好的园林艺术。“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以及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的发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各项努力,相信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深化与提高”⑦。
①邓定超.论园林设计与园林艺术[J].广东科技,2007(170):271-272.
④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71.
⑤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⑥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30.
⑦王慧,王英哲,董佳佳.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6):94-95.
[4]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5]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30.
通过比较研究,一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1]。
中国园林发展史可以分五个时期,就是萌芽,产生,历经兴盛,成熟,衰微的过程。
商周秦汉是园林萌芽时期,出现了“囿”、“台”、“园圃”三种园林雏形。魏晋南北朝是园林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及老庄哲学流行,园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园林发展全盛的时期,园林艺术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宋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呈现简远、雅致、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倾向写意,注重意境创造。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的衰结期,形式脱离内容倾向[2]。
日本园林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的泊来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的园林文化。平安时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镰仓、室町时期是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林,特别是室町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时期是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幽静、幽玄的茶庭。江户时期是日本园林的综合时期,园林主题和类型丰富多变[3]。
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名胜游览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私家园林有时代风格,从西汉自然山水园到明清人文山水园。江南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寺庙园林建筑金碧辉煌,殿堂之庭,栽植松柏竹等常青树木。名胜游览区是结合自然山水开发,具有公共游乐性质的园林[4]。
日本园林有以下几种类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园、筑山庭、平庭、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
枯山水即在没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池泉式园林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堆土山,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进行园林规划。茶庭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主要是依据主体建筑而命名。
4.1 掇山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受蓬莱模式影响,皇家园林假山形体高大,雄伟;私家园林玲珑妩媚。日本古典园林中称“筑山”和 “野筋”。多取材神话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体低矮缓和。
中国古典园林把山水画理论作为依据,表现山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本园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为须弥山,不是表现山的形态,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山。
4.2 置石的比较。置石立峰是以个体石材成景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中多用太湖石、黄石等,日本园林多用青石等。审美标准,中国讲求“瘦、透、漏、皱”。日本选石以浑厚朴实为贵。
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因置石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置石方式有特置、对置等。以特置为例,又称孤赏山石,由大块山石布置成独石景。日本置石审美意境因石块数量不同而异,如九块石头可以做成九山八海的形式。
4.3 理水的比较。中国园林讲究真水的处理,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致远”,以静赏为主。日本池泉式园林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以白砂之水表达空灵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显示疏水未尽之意。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日本园林只重来水,以泷代,水体较小,以聚为主。
4.4 建筑的比较。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讲究对称,私家园林讲求一定变化,门窗花式多、雕刻装饰多,建筑密度较大。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式样简洁,以不对称为主,门窗构件式样简洁,建筑密度较小。
中日两国的建筑都可以分为主体实用性建筑、休闲性建筑、附属建筑、建筑小品四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厅、阁、堂等是私家园林主体建筑,皇家园林则是宫殿;日本古典园林以寝殿、书院、金堂等作为主体建筑,茶室是茶庭的主体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休闲性建筑有亭、廊、榭等;日本古典园林中休闲性建筑有钓殿、舟屋等。附属建筑在此指的是桥、围墙等。中国园林有牌坊、影壁等,日本园林有石鸟居、石灯笼等。
4.5 植物的比较。中国园林分两种,一是对花木外形的欣赏,二是欣赏花木蕴涵的文化。日本对苔草类植物情有独钟,在乔灌木方面也欣赏植物的外在美,日本喜欢象征长寿的植物和能体现生命意义的植物。
中国分两种情况:一是季相美,显示四季不同的景观。二是植物的空间审美,同其它造园要素搭配,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日本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樱花开在春季,只有短暂的几天;红叶类植物因其在秋季显出血染的风采,因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欢[1-2]。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掇山理水的手法等,取得了伟大成就。日本古典园林整体简单质朴,对每个细节都精心打造,简洁又不失精致。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现代景观设计,既要与传统园林一脉相承,又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成果,为我所用,这才有利于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远发展。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会馆则是作为各地商旅在外落脚集散之地等。
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的景色富于变化,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来。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
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其次还表现在建筑黑色修饰、灰砖青瓦、白的质感和色彩上,这一点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建筑物玲珑轻盈的形象、木构部件的赭粉墙与水石花木配合组成的园林景观,具有一种素雅恬淡有如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自然的流露成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
借景种类: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
借景方法: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3)借虚景,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4)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它风格的古建筑,其色彩都颇为鲜明。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衬以白墙,与青灰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粉墙黛瓦,素净、明快的色彩。
以自然的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园林植物配合着山水随宜自由配置,道路迂回曲折,穿插于山水、花木、建筑之间,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以形成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效果。因为造园者追求的是“林泉之趣”、“田园之乐”,这种“趣”和“乐”只有令人神往的自然山水才能给予他们,园林建筑只是为了加强自然环境整体的美,突出自然的美,因此建筑强调“依山就势”,“自然天成”。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木构架体系,易于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显然合适中国园林和景观的需要。因为建筑的体量小了之后,有助于摆正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恰当的关系,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就不会处于支配地位,而且利于建筑和自然风景之间穿插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表现在它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风貌的统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适用环境,创造出许多与环境相统一的造型。
1)以过渡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中国园林建筑在面对自然景色的墙面上,一般都以虚而空透的方式进行处理。2)在建筑的边界上,以凹凸、穿插、悬挑的方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紧密交织、嵌合。3)以山石作为建筑与自然环境过渡的物质素材。4)把水、石、绿化引入室内,使室内外打成一片,以模糊建筑的边界。中国园林中常建有流杯亭,将外部的水引入室内。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1] 刘文玉.谈中国古典园林及对当代园林发展的启示[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审美观也逐步升华,对城市园林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园林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园林景观的设置是否新颖可人,能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人员是否巧妙的将自己的审美观、艺术思想融入到具体的环境与地域中,这对于园林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好的城市园林设计作品,应该在园林的空间布局、园林小品、园林绿化等方面充分的融入现代艺术,使得整个园林建设充满现代艺术气息。
任何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往往是外界环境和人们的感情相结合的产物,城市园林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性,它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园林设计是融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美术、文学等艺术门类与自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在园林空间布局、园林植物绿化、园路铺装材料、园林小品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城市园林设计的艺术性。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其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园林形式的选择是根据城市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如果要表现建筑,就要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来造景,那么园林雕塑、小品、园路铺装等等也就相应作出调整。园林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使园林景观呈现层次化。
园林设计与其他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大到一个场地的空间布局,小到一个园林小品,现代艺术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是很广泛的。现代艺术,可以说是一种非传统化、非古典化的艺术形式,其形式变化丰富,艺术语言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是较为明显的。可以说,现代园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
城市园林的空间布局是一门艺术,园林设计者要精心的构思,合理的建构层次,才会让艺术城市园林更加赏心悦目。比如说各类建筑、山水、树木、石等的空间限定,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让它们更有层次感和色彩美,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是起伏层叠,还是交错凸凹的方法,这就需要构思和精巧设计。之后考虑合理的选址,借助地形科学的分析层次搭配,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设计出现代艺术园林来。艺术无疑是美的,创造一件美的艺术品,就必须要遵循美的原则,讲求美的形式,让园林给人以感官享受,再通过园林内涵,来达到心灵享受,这就要求园林景观在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及比拟与联想的艺术创作中更加完美。在1991年竣工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北站广场,就是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布局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师用最简单的内容成功地解决了基地与城市网格的矛盾,创造了不同的空间,提供了公园的各种功能,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中艺术与实用结合的成功范例。通过大地艺术“沉落的天空”和“旋转的树林”等塑造,设计师为城市营造了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园林景观。
硬质小品在现代城市园林中已经普遍采用,比如:公园、绿地、广场等,而且已经融人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艺术品通常以鲜艳亮丽的色彩或者独特新颖的造型来表达其内涵的艺术思想。它们往往是将人们生活中的平常、普通的事物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来,在城市园林中布设得当,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仅可以点缀园林空间的美,还能够将其内涵、寓意刻画其中,让人们用心去思索、体会。
现代雕塑与城市园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雕塑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几乎和文明同时诞生。原始的陶俑雕塑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它们距今已有万年以上的悠远历史”。现代雕塑对城市园林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雕塑走向室外,扩大尺度并且使用各种自然材料。位于湖北襄十高速公路的绿地中的方向盘雕塑,硕大、醒目的矗立在高速公路一侧的开阔空间中,使原本空旷的高速路在感觉上缩短了距离,又平添了生气。雕塑以他独有的空间语言、材质和构造结构,让人们远近视角都能感受到它的气势和活力,使观众真正融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空间关系中。人们喜欢好的园林景观也喜欢好雕塑,都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富有现代趣味的雕塑作品来装点人们的生线.园林植物绿化中的艺术
城市园林绿化不但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还应该选用合适的植物种类使之与园林中的各类建筑、山石、水等匹配,将植物的形、色、味等特点发挥到极致,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植物绿化是生态园林设计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任何一件好的艺术创作都是环境与感情的完美结合,不同的园林绿化决定了不同的环境与主题。植物造景让园林空间更为丰富多彩,大多数的园林景观都是通过植物绿化间接或者直接完成的。在园林的设计形式中,竖向的常绿植物与横向圆形突起的地形相结合,形成树阵式排列,其形式新颖、别具一格;在植物种类的搭配中,常绿植物与地被植物结合种植,景观效果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物造型的多样化,来增添园林景观的美。比如,观赏树木的配植造型形式、花卉的造型形式、草坪的造型形式等等。在观赏树木的配植造型形式中,又分为自然式、象形式、几何式、抽象式等等;在花卉的造型形式中,分为花坛形式、花境形式、立体形式等等不同形式;在草坪的造型形式中,分为观赏草坪、游憩草坪等等。观赏植物材料造型的形式多种多样,还可根据其造型的用途、社会的风俗习惯、美学原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把握园林植物造型形式。
城市园林美和现代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给人们布置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节奏的现代城市园林。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杜会的衍变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轨迹。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六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二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一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望江南》“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一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一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一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李明章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一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一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一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一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一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与其它讲课内容一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现代艺术的发展为城市园林设计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丰富了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使城市园林在艺术表达、景观序列呈现、园林风格方面都有所改善,园林景观越来越成为设计师表现自我、赏景者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空间是现代艺术中极为重要的关注点,也时城市园林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可以决定园林的成败。要想园林设计营造出较好的艺术效果,应该合理的选择园址,进行场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和安排园林内外部空间布局,以期达到园林的完美构成,从而揭示人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城市园林空间是具有多层级的,并且内容丰富的大型立体空间。其内容是由各种园林山水地形、建筑物、花草树木、道路等对空间进行限定,并通过起伏、层叠、交错、凹凸等方法来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这些对园林空间起到一定的分割作用,使之更具有错落感。
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构图要讲究艺术美原则,遵循形式美。整体到局部都要注意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尺度与比例,注重对环境的提炼,空间的巧妙变换及融合,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巧妙沟通,同时赋予环境一定的内涵。
园林中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建筑物,称为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小品是城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现代艺术为园林小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语言。园林小品通过园林设计师的表达,赋予园林小品深刻的艺术内涵。在它体现功能的同时也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群众通过欣赏和使用园林小品可以感受到作者要传达的意境。
现代艺术追求植物造型的表达,将植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共鸣。造型方式多种多样,典型的有将不同种类植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种植,体现植物景观的特色。由于植物独特的“可塑性”,使得植物景观表达略微容易一些。现代艺术崇尚亲近自然,所以现代的植物造景中,中规中矩的修剪手法已经大大减少了。现代植物造景的搭配在立面上讲究丰富的层次与配色,甚至将雕塑艺术融入到植物设计中,在植物平面上讲究构图美观,并将人们赋予植物的寓意应用于设计中。当然这两项都是在符合园林整体风格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绘画艺术是将客观的事物通过具体的高度的浓缩、变形,从而形成的图形艺术,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以及心理上的共鸣。这与园林设计中要求的艺术性是一样的。而且由于现代绘画自身的线条以及色彩很容易被转化为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此现代绘画艺术一直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发展。
现代雕塑艺术与城市园林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往往能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雕塑通过其独有的空间语言、不同质感的材料以及风格迥异的结构构造,给人们的视觉带来全新的感受,使群众耳目一新,在城市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将现代艺术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在西方园林设计的理念以及方法同时,融合中国特色文化内涵,营造出既符合“国际观念”又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园林呢,时代的发展要求园林设计师不再是简单的造园家,而是带有艺术审美的设计师。解决设计师对于艺术与现实结合的脱节状态。通过加强培养对园林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使得设计师有一定的审美观;加强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使得设计师有自己的思想;加强培养现代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为现代设计注入活力。在设计方面一定要结合基址实际情况来进行城市园林设计,切忌盲目设计,纸上谈兵,在设计风格的考虑上考虑大环境以及周围使用群众的感受,让设计为群众服务。在设计元素的运用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但在处理手法上可以借鉴西方园林设计的手法。
现代艺术从方方面面影响了园林设计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观念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一些艺术和学科进行交流,形成新的支流,日益的丰富和壮大自身。
园林景观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儒家文化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中,即使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依然没有消亡。目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儒家文化始终渗透其中,例如,著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就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从儒家文化思想的角度来看园林建设结构,可以从审美本质、功能以及形态3个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处处蕴含着儒家文化,到目前为止,现代社会文明越来越发达,园林景观设计也凸显了这点,但依然融合了儒家文化精神,使社会文明与儒家文化充分融合于建筑风格中,使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审美本质可以用2个词语表达,一是“比德”,二是“悦心”,从某种角度而言,其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从古至今,在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中,主要的审美基础是道德,人格伦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理念,这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很好地彰显。特别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赋予自然植物人的精神,是对人格魅力的一种认可[1]。例如,在现代园林中经常见到梅、兰、竹、菊这4种植物,被称为植物4大“君子”,从设计中可以看出,不论在形式或是底蕴,都蕴含着道德的本质。这几种植物的精神可以从历史众多的文人笔下看到道德精神的存在,如对于竹子坚韧的品质进行了歌颂,原诗句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又直”。从这就可以看出,现代园林的设计利用了象征手法。同时,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了观赏者全方面的需求,更是让观赏者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获得一个悦心的认知,而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儒家文化思想。
从审美功能的角度来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达到成于乐而游于艺的高度,这就充分体现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成德思想理念除了体现于园林景观的审美上,还体现于其审美功能上。园林景观具有很大的乐趣,不仅可以体现于精神中,还可以体现于园林功能中,以感性的视角来看,孔子用“兴、观、群、怨”4个词语进行总结。其中“兴”主要是表达人们内心对园林景观的感触,“观”主要是表达人们对景观的欣赏,“群”主要是表达人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怨”主要是一种与群相反的情感[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讲究的是一种美的意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让整体的设计给人一种朴素简约、随形就势、轻巧淡雅等感觉。例如,在山顶上设计而成的小亭,它本身是给人提供赏景、休息的一个地方,但是人们从低处仰视小亭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凌空欲飞之势,观赏这座小亭可以唤起人的某种感情,而人的情感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这就产生了社会作用。从这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艺术功能的论述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律是相似的,因此,儒家文化思想深深额蕴含于现代园林景观的意境中。
从审美形态的角度来看,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充分显示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念,这也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一个体现。正是结合了儒家文化思想,现代园林景观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特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和:人和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理念,主要是指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二,乐和:主要是指柔和婉转的一种审美乐趣。将这2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即为中和,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当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与古代建筑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慢融合了一些现代文明思想,但是整体上依然给人一种含蓄婉转的感觉,并没有脱离儒家文化倡导的艺术理念。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虽然融合了一定的现代文明思想,但也渗透了儒家文化,不同文化的结合使得园林景观更加具有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园林景观价值。从当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情况来看,儒家文化思想主要是体现于其审美本质、审美功能以及审美形态3个方面,使得园林景观给人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境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