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中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整个风景园林的理念,从而提升城市的园林气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园林建设专家设计了不少以非生命物体为表现形式的作品,随着社会文化地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植物本身的魅力。所以只有做好植物景观的设计工作,才能够把风景园林设计得更好。
植物景观的设计当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到现在为止,已经出现了不少好的作品,对以后的风景园林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同时,在这个植物景观大量产生的前提下,对风景园林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关的内容也复杂多样起来,使得其专业化越来越强。
由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项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花样也越来越多元化,在面对这样大跨度的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在对待项目的认识过程中应该抛开传统的设计概念,从植物景观的内部思考。传统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大多局限于植物的景观设计层面,现代风景植物景观应从多个领域,不同的视角来设计合理的植物景观体系。
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一个风景园林作品的好坏就要看其呈现后的真实效果。目前,风景园林师在工程实践中会出现缺乏对植物各项指标的认知,以至于影响实际的施工建设,造成建设后的效果与设计相差很远。因此,植物景观的设计和在施工中对设计理念的调整很重要。一套完整的园林植物景观体系可以解决很多在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开阔植物景观设计层面的思路,明确植物景观设计内容,为园林植物设计师提供一套合理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法。
指导植物景观立意的关键就是现状分析,对于现状分析的认知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工作的顺利程度,这一阶段分为3部分,即资料收集、现场调研、周边考察。其中,资料收集不仅包括当地气候、地质、土壤等的基本概况,还需要知道与古树名木有关的典故内容等。现场调研主要是搜集园林场地信息的过程,具体包括场地的生态因子,比如已有的植物资源、地形、土壤等。而周边考察除了要了解场地内的基本概况外,还要了解场地所在城市的绿化情况,通过了解周边大环境,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整个规划用地的特征。
要以城市全面规划中的园林植物景观系统为总思想,确定规划中所用地的绿地类型,进一步对规划结构进行分区,进而确定植物景观的规划思路,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的亮点。
规划方案设计是在概念规划阶段的调整,需要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内部的点的设计层面。这需要正确理解规划内容的理念,以植物本身的特色为基础,进行深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后进行的又一次深化设计,是对设计方案内容的调整过程,初步设计完整的利用传统园林植物设计原则,在项目实践中,要充分与方案设计相结合。
植物种植施工、工程施工监理、工程预算和验收的依据就是植物施工图设计。植物设计施工图对初步设计进行调整后,需要表明植物的名称、种类等。植物要表明与建筑物周围环境各距离尺寸,对需要特别说明的应配合植物景观的设计图。
由于施工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很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就不能保证与设计理念相一致,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设计师在施工现场进行配合。怎样才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还不影响设计师的设计初衷非常重要。另外,在施工过程前、中、后的阶段,对植物的养护管理尤为重要,如果一时忽略了植物的养护工作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随着都市主义景观的设计风格不断的变幻、发展,植物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大量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当代社会飞速发展,植物景观设计在风景园林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大规模的设计项目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思路和程序十分重要。只有采用合理的设计原则、方法和程序,才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的工作进度,进而可以很好地控制设计项目的实施效果,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各种设计需求。
和传统的艺术形式相比,大地艺术更加关注自然因素,且不再是单纯地运用艺术创作材料进行艺术品的创造,而是以大地本身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大地艺术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类文明和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的破坏状况,并表现出充分的批判姿态。大地艺术的发展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有着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开拓风景园林设计者的思维,为风景园林设计者提供形式语言借鉴以及影响设计者对于工业废弃地的认识和处理等问题。
大地艺术,又称地景艺术,主要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创造媒体,通过艺术和大自然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化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由极少主义艺术的简单和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大地艺术对于现代都市生活和不断发展的工业文明进行艺术批判,借助大地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大自然的美妙,引导人们充分关注并感受自然。主要的代表艺术作品包括拜耶的《大理石园》与《土丘》以及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默设计的《诗人的花园》。
大地艺术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将自然因素作为艺术创作的首要材料、将时间因素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或内容、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原型形式以及充分关注工业废弃地等问题上。大地艺术对于自然因素的关注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主要创作理念即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重视自然的艺术美感。其次,以时间维度作为艺术表达主题,体现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力量。追求艺术表现的原型形式,拒绝过分地改造和复杂的概念,以基本的几何形表现出抽象化的艺术美感。关注工业废弃地则体现出了大地艺术对于工业文明副作用的揭示和批判,表现艺术家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充分关注。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作为同样关注人类生存环境改善的专业,其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的影响巨大。许多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的生态观念和自然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具体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关注到自然的美和大地元素的美。在设计上,会充分运用大地作为设计元素和创作对象,展现自然的特殊美感。此外,对于自然中风、水乃至重力因素地运用也更加巧妙,使得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再过分关注艺术景观的创造,而是与自然有机结合,创造出充满现代感又蕴含丰富自然韵味的设计作品。
大地艺术将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且在几何艺术的原型形式运用上较为频繁,使得现代风景设计者能够受此启发,充分运用大地和几何艺术进行设计和创造。几何地形的塑造,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丰富的形式语言借鉴,使得风景园林的形式语言更加富有创造性和新意,其蕴含的艺术韵味也更加浓厚和深沉。大地艺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者形式语言的丰富具有重大意义,使得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向自然和深层次艺术发展向前迈了一大步。
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关注,是大地艺术的显著特征。受其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对于工业废弃地地认识和处理办法也有着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将工业废弃场所进行和重建,将其痕迹完全抹除,创造出新的风景景观。在大地艺术的价值理念和艺术理念的影响下,这些废弃场地被艺术化地再利用,直接作为设计的对象,充分发挥其时代特点和工业气息特点。不仅能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风景景观,还能引发人们对于工业文明的思考,一举两得。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商也认识到这一点,环境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房屋的市场销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住宅小区的景观质量也有了
很大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共同的理念。但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1.1 不少国内的设计不考虑中国的国情 过分讲究几何性、追求对景,对于原有地形地貌尊重不够,造成开挖量无谓增加。而且由于没有考虑到自然起坡、植被遮挡等诸多原因,许多图纸上景观设计的重点,其实不能得到线 风格简单模仿,效果不突出更有甚者,无论规划规模大小、场地性质、用途都用同一手法,造成园林景观风格上的迷失,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炒作上。无论是德国的简洁风格,还是法国的浪漫情调等,都只是简单地复制概念,而没有在实际的设计中体现出概念应该表达的内涵和文化。[1]
1.3 忽视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性忽视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性,缺乏事前控制意识。设计人员认为园林设计追求的是景观效果,而忽视“既经济适用又美观大方”的原则。认为工程造价控制,那是经济技术人员的事,而概预算人员也认为,按通常做法,只要设计图纸完成后,根据图纸和有关定额文件取费标准编制设计预算就行了。
1.4 细节上的疏忽虽然图面漂亮,而实际感受中,尺度却不宜人。主要表现为花坛和水池的边角过于锐利;广场的大理石地面光滑;步行道高低错落;水池周围没有护栏;还有对气候、土壤、水文、地下基础设施等环境基础资料掌握不充分,对历史人文景观与现实环境调查不够深入,致使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去较大。
1.5 城市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有困难,出现问题设计者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
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1.6 城市园林建设缺乏个性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设计中,道路无作用,而未规划路的草地根本不可能控制行人踩出了路,规划配置当地未试种的杜英、木筒、深山含笑等不适合本地环境生长的植物,造成极大损失。木筒作行道树被骄阳晒裂皮而死,杜英因干旱多年枝稀叶疏,深山含笑也因无遮光物及不易排水生长不良或死亡。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1.7 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气派,不从广场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暂时利益,把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2]
在提出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规划开始时,就要把握住景观设计的要点。(1)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不应像以前一样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2)多方互动,甚至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的一样种进去,用建筑去巧妙的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3)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2.1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原则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始不再机械地搬用西方式园林模式,而是开始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他们根据各地方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我们公司在2011年设计的德清保利原乡,体现了原乡的特色。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居住区景观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居住区微地形的起伏变化,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2.2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3]
2.3 强调园林景观设计的共享性与均好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
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现设计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 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现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伴随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相关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态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所有人的心中,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认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对生态学的设计手法进行充分掌握,在未来的发展中促使生态设计能够得到工程技术以及各专业的更多支持,促进我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进步。
美国风景园林生态学家斯坦纳提出,风景园林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风景园林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1) 风景园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土地和地上空间及物体进行布置的艺术。
(2)风景园林是对自然和人为环境以及人本身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分析、规划和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风景园林最注重的是艺术、美学、科学、自然、人类五者之间的直接的相互关系。其中,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一科学文化的新领域中,风景园林与设计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风景园林又是一种文化,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和代表。
(4)风景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互矛盾的哲学学说的支配,如日本的园林贯穿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概念,而文艺复兴时的园林则体现了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
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风景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风景园林设计,它注重的是风景园林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风景园林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风景园林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风景园林的生态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者必须掌握人的精神行为规律,使设计真正符合人的生活和需求。现在一些设计者为了标榜个性,突出自我,不顾大众感受,园林设计美则美矣,却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例如,很多城市绿地,设计有大面积草坪、或主要由地被植物组织的开敞空间,夏季烈日炎炎,冬季风景园林单调,生态系统不稳定,缺乏私密空间,风景园林效益差。因此,风景园林的创造必须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兼具美观和实用功能,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心情在园林绿地中得到线、科学性原则
植物是活的有机体,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必要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利用植物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先考虑其生态要求,做到适地适树。同时,可以根据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配植合适的植物;或者把植物种植在光、温、水、土和气等生态因子都适宜的环境中。
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美观性,所以风景园林设计不但要满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求,还要符合美学原则。植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具有各自不同的观赏特性,如银杏观叶、白皮松观茎、紫薇观花等。随着季节变化,园林植物也会呈现萌芽、展叶、开花、结实和落叶等不同的季相美态。只有在风景园林设计时,根据植物形态、色彩、体量大小、季相变化的不同,综合运用统一、对比、均衡等美学原则,才能配置出优美和谐的植物风景园林。
所有的风景园林设计后都要付诸实施才能见效。所以,在设计时,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可行性。植物配置时,尽量选择一些寿命长、耐粗放管理、耐瘠薄的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选择其他相应的园林植物。多种植物组合,配置成乔灌草复层结构,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引起病虫害泛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减少后期养护管理的费用。另外,从长远考虑,合理控制栽植密度也十分关键。植物定植初期,为提高成活率,节约成本,配置多以幼树为主,株行距小一些,风景园林效果才好,但是随着植物生长,体量增大,后期需要移栽或间伐,才不影响植物的生长;若株距和行距设置过大,虽然省去后期移栽或间伐费用,但短期风景园林效果又较差。为缓和矛盾,风景园林设计者可以根据成年树木树冠大小来决定其种植距离,合理利用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混交来解决风景园林的长短期过渡问题,才能达到理想的风景园林效果。
遵循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是构建生态园林的基础。构建生态园林必须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即掌握所选植物对光照、土壤、水分等自然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如在疗养院应选择具有菌和保健功能强的种类如松柏类植物作为重点;滨海地区要选择耐盐碱树种,如洋白蜡、旱柳等;水边绿化要选择耐水湿的树种,如垂柳、枫杨等。
根据植物互惠共生的原则,良性调整植物间的关系,避免植物间直接竞争,如桧柏与蔷薇科的梨、海棠、苹果等植物配植在一起,就容易使蔷薇科植物感染锈病,所以两者搭配必须栽种距离要在5km 以上。而白蜡与七里香、豆科与根瘤菌类、香樟与爬山虎、朴树与薜荔等在一起种植时,都有互相显著的促进生长作用。
生态园林的构建要保持城市本土特色,所以当地绿化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保障城市个性的发展。此外,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系统,各个物种在环境资源与生态利用等方面应是互利互补的关系,物种越丰富,种类越复杂,则结构越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要杜绝单纯的使用草本或灌木孤立种植,避免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分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园林种植设计应尽可能的乔灌草科学合理搭配种植,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植物群落。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生态位配置,保证群落环境有一定的植物种类,以利于物种问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生态园林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即人与物的和谐、人与境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即人与建筑和设施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要充分考虑这些建筑和设施与人的活动的方便度、舒适度、美观度之间的关系;人与境的和谐即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建设既要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要维护原有生态环境。物与物的和谐即生物之间的和谐。生态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营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宜人且宜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我们应该看到,植物造景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时代,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这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植物造景,持续发展的植物造景。
2.1.1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满目高楼林立,大家向往绿色,渴求自然。因此,在绿地建设中,植物造景就应当充满生活气息,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1.2 景观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景观形象能增强园林绿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要表现这样的景观,必须有文化做基础。同时,优美的景观还要有丰富的层次,乔、灌、草、花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视角的需要。
2.1.3 因地制宜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南北差异很大,在设计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能适应的树种,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可有计划地引种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2.2.1 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每种植物都具有它的个性,有不同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2.2.2 充分运用植物的观赏寓意来表现意境美。根据不同的造景需要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意境美。
2.2.3 充分表现植物景观的色相。如针叶林呈蓝绿色,常绿阔叶林呈深绿色。
2.2.4 充分表现植物景观的季相。在较长的植物生长期内,用较多的品种,满足对色彩的需求显示出季相变化,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使在不同的季节,在同一地区产生不同群落形象。
2.2.5 配置方式的多样化。植物配置方式总体来说可分为自然式种植、规则式种植与混合式种植。
2.3.1 利用园林景观植物展现地域性特色。利用园林生态的不同及各地气候的差异,使植物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
2.3.2 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以花木作为造景主题,创造风景点。国内已建成的各类公园风景点中的植物专类园有月季园、竹类园、木兰园、桂花园,还有香花园、岩生植物园、百草园、中草药园等。
2.3.3 运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棚架及屋顶,绿篱修剪整形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 孤植。多为欣赏树木和个体美而采用此法,适合孤植的树木要求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4.2 规则式种植。在纪念性区域、入口、建筑物前、道路两旁等地方一般需要规则式布置,以衬托肃穆整齐的气氛。
2.4.3 林植。在森林公园中表现为风景林,有纯林和混交两种形式。纯林整齐、壮观,但缺少季相变化;混交林由多树种组成,往往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较纯林的景观要丰富一些。城市园林中林植一般出现在大的公园、林荫道旁、小型山体、较大的水面边缘等。可在林中散布的树木,多选取具秋色叶特性、树干光滑、无病虫害的种类,如银杏、马褂木、栾树、杨树等。
总之,在进行植物造景时,要充分挖掘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要把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又景色迷人、健康优美的植物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赏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同时再加上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建筑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工程。风景园林建筑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大自然追求的向往,从而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将地形、植物、水体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运用其中,使其与城市景观、自然风景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所谓的地形主要是指地表形态。我国的地形主要分为盆地、高原、平原、丘陵和山岭这五种地形,不同的地形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特点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风景园林的整体设计需要根据其地形作为依据,使之设计出来的风景能够与地形看起来十分和谐,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首先,应该对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充分地利用。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形进行仔细的勘察,并对环境气候等特点也有所掌握,考虑到其中能够对地形产生影响的因素,随后再根据所勘察的地形特点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设计出来的风景园林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有些地形的表面不平,起伏比较大的时候,不能采用人工进行平整,因为这样不仅无法体现出当地的地形特点,而且还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例如可以在这种地形的地势比较高的位置设计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楼阁或者是亭台,从而使得地理环境与园林建筑相互融合;其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应该与当地地形相互结合。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且还需要与地形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地形的缺点通过设计成为优点,并与整个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相互衬托。风景园林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视觉感官,将园林建筑根据地形而进行建造,并根据地形元素,突出风景园林的特点和风格,这就像多种不同颜色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只有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调试,才能保障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满足观赏者的视觉要求。
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主要是指具有生命特点和形态的事物,种类复杂繁多,常见的植物类型有苔藓植物、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等。植物的生长主要是依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而维持地,并利用光合作用,将光能变成糖分,同时释放氧气,并给自身的成长和呼吸补充养分。植物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空气质量的净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建筑中,植物是主要元素之一,不仅能够为风景园林的景色添加一种环保的功能,而且还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首先,将植物与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配置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风景园林建筑中,对于景观配置的第一步骤是充分保护植物的完整性,不能轻易覆盖新搬植物或者是动工翻新,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绿化的面积,而且还能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局限思考空间。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原有的植物景观的基础之上搭配一些与之和谐的植物品种,经过合理的配置,尽量将新的植物品种与原有的植物自然的结合再一起,从而增添风景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其次,利用植物的配置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风景园林件建筑中,植物是人们视觉接触的直接事物之一,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可以增添植物的种类,让风景园林在一年四季中有着不同的景观。因此,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在园林的室外还是室内,都应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合理的植物进行搭配。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地方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使之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季节内为观赏者提供不同的景观。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层次种植法,这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还能提高风景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
水体是水的集合总称,是自然环境中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淡水和咸水这两大类型,其中淡水只占有2.5%左右的比例,剩下的全部是咸水。在一个风景园林建筑中,如果没有水体,就如同失去了生命力和灵性,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比较沉闷和生硬,因此水体在风景园林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首先,是开阔视野,构建空间。众所周知,水是人体日常所需的重要物质之一,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园林建筑中也喜欢与水相接触。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入水体,使之与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景观和建筑自然的融为一体,在建筑的外部引入水体,不仅能够开阔人们的视野,而且还能扩宽空间。此外,还需要对当地的地下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根据原有的水体条件,缩小建筑的范围,使得风景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国模能够与水体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其次,将建筑与水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水是文化的源头,具有文化性的特点。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能够将设计出来的水体充分反映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园林建筑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园林建筑的欣赏功能,而且还充分发挥出了文化的传播作用,从而使得风景园林建筑充满了人文气息。
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地形、植物和水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对这三者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得风景园林建筑的景观与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
[1]毕迎春,张骏,王未等.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3-21126,21130.
[2]夏唐福.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4,(22):205-205.
[3]朱文元.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植物、水体的应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4,(1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