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普遍趋同的现象,设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许多设计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传统园林,并且希望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和实践,发掘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方盒子的建筑严重地压缩了城市中人们的绿地空间,但是对于生态与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游园景观成了满足大众与自然亲近的实现途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间有限,但却营造出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中国传统造园提倡“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当下流行的生态设计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对现代游园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综合体,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对世界园林,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钱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东方艺术泛论》中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以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亦不乏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子,如美国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私家庭院。“记得贝聿铭先生也曾提出过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与设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贝老提出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以及现代表达方式层面。
景观设计的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景观设计无疑是空间的艺术,对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人们常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词汇未形容中国传统园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文学描述,对空间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核心,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为处理空间服务的。而所谓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对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形式、空间的序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组织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由于受东方民族以家族血缘为单位的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小型私家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一种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内,从而使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把水池作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选用了这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强内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内聚感,是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空间序列动线是参观者观赏游览的路径,是关系到园林整体平面布局和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联系的全局性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内向囤合的布局,整体空间序列动线常被安排成闭合的回路,另外,空间序列往往借曲廊衔接,观者可以按照空间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历完整个园林,感受开始、过渡、高潮、结尾各段的氛围变化。古人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在立面序列路径的处理上,尽量增加层级的变化,拉大高程,以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所谓空间的对比就是利用人视野的收束和突然开阔的状态,改变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在空间的形式上多为小空间和大空间或线型空间和面状空间的组合。江南私家园林常能借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空间无限放大的感觉,如通过留园入口处异常曲折狭长的过渡空间与尽头开阔的主要空间进行对比,无形中扩大了人对主要空间的感受,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间的主次关系,使主要空间更为突出。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说的就是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处市井,占地狭小,但却常能给人深邃悠远的感觉,不能不说与空间的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空间的渗透多为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通过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为中景或远景,从而让人感觉距离更加深远,造成了一种不可穷尽的幻觉,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个园林浑然一体,激发起观者游览的兴趣。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厦门园博会竹园”和“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为例
厦门园博会竹园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设计完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的视觉转换和给人的气氛感受与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本设计占地面积不大,与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仿,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通过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构成内向围合的空间,在入口处利用墙体的阻隔,将整体划分成前庭和主庭两个部分,主庭院以空灵的水面作为中心,倒映着青石白墙,竹光云影。(图1)在空间序列动线的布局上,本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整体形成了闭合的回路,支路都尽曲折之能事,并且通过高程的变化丰富了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视觉转换给观者带来各种戏剧性的体验。(图2)同时通过白粉墙和青石墙上的漏空形成的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将竹园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园之内,并且使竹园之内的景色节点相互因借,丰富了园内景观的空间层次,从而使观者每到一处都有景可看,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至此,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转换。加之,它对于传统江南园林色彩关系的借鉴,砖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竹园的设计具有了明显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徜徉其中,观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精神,诗意也随之产生。
深圳翠竹文化广场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于2008年设计完成的,能够带给人宁静致远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序列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本设计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平面的处理上,本设计强化了序列动线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园一侧布置的游廊‘将整个景园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廊是一种专供连接建筑的要素”,“计成在《园冶》一书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从而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廊作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它的曲折即意味着流线和功能的曲折,本设计中的廊运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导了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的设计,延伸了空间的深度,增加了“游”的乐趣。(图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狭长曲折黑暗的廊道与周边开阔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到尽头豁然开朗,从而使庭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图4)在立面的处理上,本设计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安排路径,从而丰富了空间序列的层级变化。加之它对于竹子符号和砖木材料的应用,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感受和意境氛围。
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共同的设计理念就是达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过程中都采用人工手法或者非人工手法,例如在园林景观中进行植物配置、山水配置等,通过创造良好的园林景观来满足人们对园林功能的要求。虽然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和现代景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两者都表现出了园林景观的宏伟和气势。
虽然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是区分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重要标志,也能够使现代景观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下就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1.中国传统园林相对于现代园林来说,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传统园林由原来比较简陋的设计手法,转变为比较精巧的设计手法,设计过程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如果将园林按照隶属关系来划分,一共可以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皇家园林、公共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在这几种园林中,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属于比较重要的两大类,属于园林设计的首选类型,也是体现园林艺术精华的主要园林景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属于供人们观赏的园林,在早期建造的过程中,主要是供宫廷和贵族来观赏的,这就使得园林只为少数人服务。中国传统园林在设计形式上讲求利用自然景观来体现园林的功能,将自然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其主要的思维就是手法自然。从我国各类传统园林中可以看出,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设计者都将自然山水作为园林设计的主要雏形,设计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并将自然景观中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并运用在园林设计当中,所以人们在观赏传统园林的过程中,就会看到各种类型的设计精华部分体现在设计景观中,这也使传统园林中的许多园林都成为无与伦比的著名园林。在设计元素的选择方面,传统园林一般都利用亭台楼阁来装饰和构造园林景观,并制造出与周围景观相互依存的私密空间,设计者运用仿造自然的方法来进行传统的园林设计,例如在某些园林中,设计出模拟仙境、构造山水、景观移植的优美空间,这种园林景观的创造,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上层人群,并让人们感受到另类的园林功能。
2.现代园林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人们对现代园林的设计是因工业化发展而兴起的。工业化发展使人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这就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将自身的需求和想法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当中,试图通过对现代园林的设计,使现代园林的功能有所发挥,从而利用现代园林来创造出适合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观赏环境。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一种迎合人民群众的艺术,也是一种对生活空间进行设计的工程技术。在对现代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其公共性,设计后的园林景观需要迎合使用者的各种需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除了要保证园林的观赏性,还要适当地融入环境心理学内容和行为学理论内容。现代园林建设的目的是和城市、建筑共同组建成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现代园林的设计风格不同于传统园林,在现代园林中,虽然也有传统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但这些设计元素只起到点缀景观的作用,没有将其功能放大,在融入这些元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将亭台楼阁放置在比较开阔的空间中。大多数现代园林景观中都融入了视觉景观、环境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象,其中人文景象是传统园林景观中不具备的元素,也是随着设计观念和设计元素变化而产生的新型设计元素。从设计的空间尺度来看,现代园林设计中主要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几个方面。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的宏观设计时,主要考虑园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并对园林范围内的资源进行合理评估和科学规划,力求让景观的设计更加精准和巧妙。在对现代园林的中观进行设计时,要做好园林场地的规划工作,通过规划能够使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内容安排得更加合理。在微观设计中,主要是对小型园林环境进行设计,通过这一设计能够使园林景观内部的环境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
近年来园林设计领域受到国外设计的影响,外来的园林设计理念渗入到我国的现代园林设计中,但无论是引入何种先进的设计理念,都不可以将属于本国的园林文化特色磨灭,要在学习各种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创造出属于本国特有的风格与特征。而最终的目标要达到设计作品能够像语言一样将其展示出来,作品能经得住阅读与品味,取得设计的最高效果。
设计语言指的是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介质,按照相应的法则,如审美法则等,将艺术通过手段或者是某种方式展示出来。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通过造型等手段将审美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设计特点展示出来,这种对园林进行造型的手段或者是方法便是园林设计语言。
园林本土化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园林设计后所体现的功能,建造时用的材料以及技术等展示出本土化特征;另一种指的是园林展示出的形态或者展示方式体现出本土特征。
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时仍然延续使用中国园林传统的语言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再采取相应的方式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使得园林设计语言既保持本土化,又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乡土文化的运用,将其与园林设计语言融合,以独特的形式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中国园林的本土化,园林建成时充满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人们在此处停留时通过场所中的元素,体验到文化的魅力,从心灵上产生共鸣。
万科五园景观力图在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建设上有所突破,依寻“岭南四园”的思路,建造了崭新的园林风格——新中式园林,其意是想在“岭南四园”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新型的、南方的中国式的现代生活模式,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敛和赋予涵养的气质深受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中国式的现代园林,是一个新的提法。虽然一些人喜欢传统的园林,但缺乏现代时尚感,更有些人仅仅拿了传统园林的符号贴在现代园林上,那算不上真正的中国式的园林,充其量是中国传统园林符号化而已。
第五园是“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的代表。“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
它融合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园林风格,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表现出了传统的古典雅韵,又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简练,给我们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粹就会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万科五园的景观设计语言,无疑是现代传统园林中的一个精典典范。
该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迁安有北方纸乡之称,迁安造纸业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 年至1424 年〉。现有品牌如令支牌书画纸、高丽纸、机制纸。中国北方最早的一家机械造纸厂诞生于迁安市。 其中盛极一时的迁安华丰造纸厂就坐落在项目场地的北侧(目前已停产,已规划作为博物馆)。与纸相关的艺术,也因为发达的造纸业而发展起来,并成为迁安的一大文化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迁安的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这一传统艺术始于清末。所用工具包括剪刀和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作品大体相同,人们统称其为剪纸。迁安的剪纸在全国负有盛誉。
基于场地的条件和城市的社会文化背景,设计师运用了“折纸”这一的概念。而其创作的形式灵感源于当地的剪纸艺术。选用玻璃钢作为材料,它本身有纸的属性,可塑性强,现场施工方便,且便于使用期间的维护管理。总体构思是将所有户外家具和公园设施都整合在这一折纸中,包括自行车棚、荫棚和雨亭、坐凳都折在一起,成为一条连续的装置艺术品。同时,与一条贯穿的木栈道相结合,变成一条体验的走廊。沿绿道进行绿化种植,以绿道为轴,建立纵横步道和自行车道,布置休闲设施和艺术品。
本项目通过统一的形式语言来整合多样的功能集合,使这一装置在满足诸多功能需求的同时具有视觉的艺术感和体验的美感,纯然的绿道背景中的“红色的折纸”与其所在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却有不过分的喧闹。不仅仅是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的去处,更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现代园林设计本土化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必然会对其构成深远的影响。本土性的园林设计能够体现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精神需求,也同样能够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并对更深层次的隐藏其中的文化进行了体现,呈现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林设计。我国的传统园林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园林,如北方的皇家园林、南粤的岭南园林等。地域文化的不同所造就的园林景观也自然有所不同。可以说,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景观外在表象的两大重要因素。
地域、场地的植被、河流、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园林设计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是在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园林的具体特征和特色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所决定,没有一座园林是不受自然因素影响的。我国北方尺度巨大,地域辽阔,北方皇家园林胸围、开旷,拥有帝王的气度和豪情,巴蜀地区山地险峻,根据这种地势特点园林自由多变;江南四季分明,园林婉约、细腻;岭南,多山临海,园林畅朗、轻盈。这些都明确的体现出了不同的自然特征,所形成的园林景观也是多姿多彩,各种各样的。
文化因素是影响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必须要结合现场条件,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将本土文化有选择的融入到本土要做到因地制宜。
对本土化来说文化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园林设计的过程,也就是传承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与形成是通过不断的吸收和继承来完成的,其内涵的深邃和丰富正是其博大精深之处,其并蓄兼容的能力是其主要表现,我们在讨论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本土化的影响时,自身文化包容能力这一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现在园林设计是人们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成果,人类参与了设计的每一个过程。现代化园林设计的本土化同样也需要人来完成,因此,人类活动和人类自身的研究必将会成为园林本体花设计的重要方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我国社会资源的分配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而认为化,园林设计的主力是各级国有的设计研究院,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物质和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建设也随之加快,而设计院则成为了设计和生产的工厂,由于从属关系和行政命令等因素,这就造成了设计师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细致思考,也是导致园林设计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一个主要原因。要想更好的实现现代园林设计本土化,就需要有更多的设计组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这种平等的参与对于现代园林本土化来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强化自身学习。实事求是的学习现代园林设计的先进形式和先进理念,对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要认真总结,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尝试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本土化现代园林设计作为自身的追求。如果疲于学习,固步自封,那么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必将被淘汰。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外来文化,不能孤芳自赏,我们不能让民族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埋没,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让其变成自己的知识,并结合传统文化,从而演化出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以更好的完成时代提出的要求。
现代园林设计离不开委托制度,其属于社会劳动。对于政府的项目来说,一个设计方案的完成效果无疑是由决策者对于园林设计的认识程度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设计师有很多希望决策者能够了解现代园林、了解园林设计。所以,为了让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应该引入相应的专家机制,这将会对我国现代化园林设计本土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明有很多园林设计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开始私人化和企业化,因此,我们不得不呼吁全社会了解园林设计、关心园林设计。
设计行业的发展动力永远也无法离开专业化的教育,一个对我国现代园林设计有利的教育模式,其应该具有层次分明的人才结构,明确的培养目的,多样化学术思想的教育体制。在不同的园林建设阶段,都需要对人才进行相应的储备和培养,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相关教育模式,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将其融入到自身文化当中。
在园林设计研究界的很多人都认为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陈旧,形式的展示上也较为僵化,这样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传统的园林设计只能够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不具备对其进行发展的价值。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传统的园林没有真正的认识与了解,传统的园林是一个包容且开放的体系。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园林是不断变化的,不是一层不动的。我国的园林体系是在儒家、道家、佛家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建的,没有激烈的变化,但不是不变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是经过一定的积累就是突变。如清末时期的私家园林,受到公共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使得私家园林向公开方向发展,这就是传统园林的突变与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园林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没有被封闭。传统的园林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又具备一个变化的体系,能够不断地与其它体系进行沟通,从丰富自身的特点。如,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受到山水画、诗歌等理论的启发,使得园林设计形式更多。
传统的园林重视态度的表现。对于传统的园林来讲是文化的展示,而非技术的展示,是对国人美学素养、生活素养、文化素养、欣赏能力等的一种教化,这要比任何一门技术和谋生的手段都重要。如倪攒画《容膝斋图》,画中主要描绘的是远山、寒林、池水,在老树下有个茅草亭子。此画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在画中,作者所展示的是一种情趣和态度。
经过学者的研究,我国的三种园林形态生态园林、地域性园林以及节约型园林的视觉形态得到统一,最终的表现以地域性园林为主。核心理念得到统一,地域性园林是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保护。生态园林和节约型园林也是如此,对园林建造场地的原有自然景观以及文化进行利用与保护,并且将其延续下去,反对对原有景观的大更改与破坏;三种园林形态在设计手法上也相一致。设计手法主要是对原有场地的资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保留原有资源的主要形态。
园林设计语言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必然要加入现代设计理念,以跟上时代审美的需求。外来的园林设计逐渐渗入我国的园林设计语言中,我们在学习其先进的设计方式,但不可以全盘照抄,而失去自已的特色,在融入时代及国外潮流设计手法的同时,必须充分融汇中国的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化设计语言特色的现代园林。
[1]吴洪德.中国园林的图解式转换—建筑师王欣的园林实践[J].时代建筑,2007.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
古典园林设计常用障景与分景、仿景与缩景、框景与漏景等造景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空间,如今,设计师们将这些传统景观空间的营造手法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加入了现代人的设计思路,古为今用,达到了一种“小景大空间”的艺术设计效果,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成了景观层次分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景观③。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此园融合了徽派和晋派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得到了升华。它的设计中,没有照搬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结合了现代手法,设计出的景观环境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④。同时,该园的设计中内向型的风格、曲径通幽的走向,正是传统文化中借景与收景的设计手法:高墙、冷巷、庭院无处不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月下的小径花影丛丛,夕阳下的湖面微风轻拂,非常雅致和精妙,既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既是人们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中国红、黄、青花等,这些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中国人喜庆、典雅、内敛的情绪氛围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反映了该园林景观的精神面貌和地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美感。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对景观建筑中的亭、楼、殿、阁采用中国红和黄色,用以体现景观建筑的高贵、祥和;在地面铺装、墙面装潢上,设计师多采用石材灰和玉脂白,使环境变得沉稳和雅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符号有着不同的寓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貔貅、仙鹤等是中国人心中的灵兽,代表着吉祥如意;金、木、水、火、土是周易五行理论的代表;祥云、中国结等代表了民族特色;传统的梅、兰、竹、菊则是人们对君子的代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简化或抽象表现出来,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⑥。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死”的景观元素不同,植物的生长为园林景观带来了生机,是园林中不断成长的“活”景观。乔木、灌木、花卉、竹类等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种类,人们可根据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修剪加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形成独特的美景⑦。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植物造景形式,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清新雅致的传统古典韵味,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建造出既富含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景观⑧。具体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的带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配置手法,主要是通过植物选择、植物组合和植物造型来实现的。(1)植物选择。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选用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植物作为景观进行栽培。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典型。(2)植物组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多数设计者采用自然植被与盆景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中国风、传统韵味的景观。(3)植物造型。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除使用盆栽植物外,多采用整形植被,以欣赏自然为主。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则是采用整形植被与自然植被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树木、植被等进行艺术性的修剪,使其具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寓意,最终获得植被的造型美感。
首先,亭是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风格多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与时俱进地对亭进行设计,简化亭的造型,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比例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小巧、精制的亭,甚至可以大胆突破常规亭子的形状等,来表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这不仅不会使景观显得紧凑、突兀,反而能营造出更好的空间感受,也能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南京仁恒翠竹园项目中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亭,该亭的顶部钢结构设计成冰裂纹图案,覆上玻璃顶层,内部铺设木格栅,这种以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突破常规亭子设计出的新颖景观亭,既蕴含中国传统元素,又极具现代感。其次,廊是古典园林景观中采用率很高的建筑形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些项目为了体现其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适当修建了传统样式的廊,效果非常显著。如在杭州杨工堤景区内,一座美轮美奂的传统长廊,使游客深刻地领略了江南风景的飘逸。如今,我们多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现代风格的廊。在苏州芝绘园林中,设计者在建设一座廊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冰裂造型作为廊的顶部设计,但采用的却是钢结构,辅以透明玻璃,用以遮雨和采光,并在局部区域内镶嵌花纹玻璃。这条长廊采用了传统的设计形式,同时结合使用现代材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轩是古典园林中较大型的建筑物,在现如今历史文化浓厚的地区,多采用轩的设计。如在杭州风荷园林景观中,有座“荷香轩”,该轩没有完全照搬古代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顶部不见瓦片,下部采用全木结构,这样就与周围的绿化景观相互交融,给人带来了清新雅致的感觉。现如今,轩的主要功能开始向服务方面倾斜,因此,轩的设计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辅以传统的木格栅等元素,这样制作简单快速,空间丰富,采光和通风性好,符合大众的需求。如在成都万林花园中,建有一座现代的轩,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它采用钢框架作为支撑体系,玻璃作为防雨透光屋顶,木格栅构成墙体,传统设计手法和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形式上更加简洁,能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不耽误游客继续欣赏周边美景,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多以皇家园林为主,建国后各地也根据原有的园林遗址实施了诸多创新型发展。比如,北京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圆;再如,西安在大唐诸遗址上建设的大唐慈恩寺周边公园、南湖景观、大明宫遗址公园等,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手法进行了景观的造型设计,以及景观布景,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这些公园景观方面的休闲兴趣,也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农村地域则利用退耕还林、传说故事、古代遗址等实施了诸多森林公园基础上的旅游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公园景观设计方面,如袁家村、云集生态园等均属此类。下面对主题展开具体论述。
现代化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园林存在的差异显著体现在“园林艺术融合”方面,即在传统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西方园林艺术元素,如对于英国地貌式的自然元素的借鉴,还有对于法国“裁剪式”园林艺术元素的应用。但在整体上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根据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与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运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天人合一”、“大小格局一统性”等特征,平移到传统园林艺术后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取景自然”、“法式同构”方面。从取景自然方面分析,传统园林艺术主要以自然为法,在园林艺术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法式同构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的山、水、树、石等进行景物方面的同构平多,如黄山迎客松就会被平移到“假山假水”之上形成对应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自然造型方面则主要取法自法形势,形成了人、景之间的交互,比较自然、符合人性层面的审美需求。具体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价值可以认识到它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采撷以描摹法实施“以小见大”的重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维,并且在这种哲学一以贯之的前提下,达到了景观师法自然、造园手法灵活多变、园林景象诗画情趣合一、园林意境意N深远等目的,从而为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属于现代景观设计范畴,其中的重要特代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休闲需要、游玩乐趣等。因此,在设计方法层面注重应用“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节能节约”等新型理念。根据现阶段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事实分析,应该体现出自然、生态、地域、场地、空间、简约等基本特征。所以下面探讨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主题时结合突出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理想,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自然”关系的研究主题,根据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和”的理念可以在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以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的思维路径,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引导之下,实施“师法自然”的景观类型设计,如利用森林公园中的水流营造与水相邻的植物氛围,形成带状、蜿蜒状、水中点状等景观的设计,使其与自然生长中的水、树、石浑然一体,表达出“和而不同”、“同中存异”,将森林公园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化思想对应起来,提高审美观看者通过景物通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底N的目标。另一方面,造景中应该注重生态为核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接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需要注意在整体造园手法方面的灵活多变,比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集中体现了假山假水,给人的感觉相对单一,不能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印象,因而可以借助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物貌”在灵活多变手法之下,实施了一些自然气势的营造,如利用“群集效应”以密集化的“石榴林”、“枫叶林”等达到氛围烘托,令森林公园的园景整体上实现系统性的设计构建与整体上的局部表达产生和谐一致的效果。
哲学思维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的根基,而文化景观方面的强化能够进一步在形式化的生态审美需求满足之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内涵传达。比如,在我国诸多城市有所谓的“长安八景”、“南京十景”、“西湖八景”等,一方面有以“数”为主的景观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之数”的喜爱倾向,因而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这种文化传统制造一些因势利导的文化景观,如在森林的高地可以设置与日出相关的文化景观,催生泰山日出方面联想;同时,也可以在洼地以森林景观中的荷塘景观设计令人产生对于“爱莲说”、“河塘月色”等方面的文化意象联想,并利用这种文化景观进一步使森林公园景观达到意境方面的深远化传达,强化其中的文化底N,令观看者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性传导体验,增加休闲中的精神与修养提升。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非常注重“人性化”,这与英国单纯的自然化景观设计、法国单纯几何化的景观设计恰恰相反,它更加注重“和谐”文化理念之下的“阴阳五行论”,即将所有的景物存在纳入到一个整体的森林公园景观之内,并利用这种元素之间的衔接、对接、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一统”的祥和效果表达。从操作方面分析,新时期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在造型方面选择“拟自然”的方法进行简约手法应用,增加对于自然物势态方面的因势利导,减少施工量。根据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与效果经验可归纳为“剪除多余、弯直因势、化繁为简”。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注重对于空间的利用,尤其是在低矮植物、灌木、地被植被、花卉、果实类植物、风景类植物等进行空间的合理配置,提高造型与地理地势方面的匹配度,如坡地尽量选取一些花卉、地被植物相间,并置入一些古典文化图案;再如,可以在较窄的狭长带地利用一些细木类植物或者灌木增加排列效果,利用空间的同时形成带状景观等。至于一些平坦的地势、则应该尽量以高大植物增加茂盛、葳蕤的氛围营造,使观者可以体验到森林的原始风貌,提高其对自然力量的了解;另外应该体现森林公园中的林荫大道的景观设计,使人、树、景之间产生一种共生共存印象等。因此,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植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应该从游览路径的设计、沿路景观的设计、休闲区域的景观设计、生态理念传导景观(如湿地、河塘、动植物等)各个层面实施统筹规划,令以路为主线的公园休闲功能、作用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应该通过文化景观为森林公园景观的审美功能增加形而上的内涵传导,令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中国非物质文遗产、生态发展实施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植入重点在于氛围营造、造型设计、审美表达等方面,因而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中文化要素的采X应用,发挥其中的文化功能表达;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的公园景观设计造景方面,实施生态理念之下的新型设计,包括在地域地貌、人文特征、空间利用、景观顺势而建等。建议在当下选取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元素时,关注其中的取法自然、依势而建;而在造型方面尽可能增加设计后的施工节约,降低施工成本,以简约手法尽量提升森林公园景观的创新性、生态性;尤其需要注重传统园林艺术中承载的哲学思维,将其中的“阴阳五行论”加以发挥,从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生存观念的应用实践,达到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景中有人文”、“人眼观自然”的目标。
[1]郭青俊.城市中心区域景观设计浅析――以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中央公园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林产工业,2016(9).
[2]孟祥庄,吴晓欧.谈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J].山西建筑,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