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分类
火狐电竞现代园林设计案例范例6篇

  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进步不明显,因此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影响着我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情况有两种,一是创新能力欠佳,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且构思新颖的作品基本没有;其次喜欢借鉴近现代欧洲园林设计的构思,可又没将其内涵理解领悟,对此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作品多数照抄国外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抓住本土民族特点进行创新。我国多数园林设计者不注重园林发展过程的历史及文化,创作过程中将其忽略,构思出来的作品缺乏内涵,毫无火狐电竞品味可欣赏。历史文化对现当代文化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日本、韩国现代园林成功案例可证明,将现代欧洲园林理论和实践同本土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方可设计出富含本土特色的园林。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将现代欧洲园林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园林种类互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园林发展缓慢的情况。从园林设计教育方面看,全面认识园林设计学科可促进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帮助学生加强掌握园林发展规律的能力,尤其加强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继承历史及创新的能力,才能加快现代园发展的步骤。

  我国的大学可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园林设计学科以园林史理论课程为前提,开设科目多为理论型;而应用类大学则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根据行业技术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园林理论科目课程在应用型学校中得不到重视,此类教学方法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极少数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认为不该再开设此类对园林设计构思及施工没有很大帮助的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该采取何种方案将理论性科目及培养人才操作能力相结合,是目前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

  应用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操作培养方面,导致在所开设的科目中,理论类型课程时间安排得较短,一般少于35个学时。课时量变少,学校理论课的开设也只能随之减少,有的高校甚至只从世界园林史或我国古典园林史两者当中挑选1门讲授,内容比较单一。而近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状况多数被舍弃或者只抽取一小部分穿插在课时剩余的课程当中讲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园林史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的知识面也就不完整。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对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用型学校开设园林史理论科目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造园技术的先进方法,还能了解欧洲现代园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国未来园林工程师能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开拓创新,影响我国园林行情前景,促进其快速发展。

  总结我国园林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园林设计理论课目多数采取单调及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国家及地方园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着重观察我国园林内容及种类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单一地吸收园林相关简单知识。教师教导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人施教。由于应用型学校面向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培养园林行业所缺乏的高层次人才,故其教学方法相对研究型学校而言也比较落后,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并且还要灵活运用。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欧洲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拉低差距水平,国家必须大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敢于大胆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力培养,课程多数应与技术和实践相关,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其大胆创新打下基础。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分清主流的学习,使学生领悟世界园林设计发展史,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应用型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因此其开设的园林设计理论课对学生要求并不高,教学内容也不完整,教师对于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并不深入探讨,只会简略带过。如讲授我国古典园林史,其只会讲述园林的发展史,比如园林在殷汉朝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变化;隋唐时期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宋朝到清初园林开始出现成熟现象;但清中叶至清末近代园林才全部成熟。可是,我国古典园林史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其中还包括园林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要、园林发展状况与历史经典作品及园林特点等等。

  教师讲解时应该根据每个朝代园林的特点出发,主要引导学生领悟设计者思绪及历史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补充课外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教师讲授时可对此内容适当补充开,增加学生知识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意山水”与“有若自然”如何影响我国后世园林。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时期还是我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许多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当时朝代的发展程度及文化情况、还须拿实际园林的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讨。

  我国高校对历史理论科目多采取根据历史来探讨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类方法直接叙述,很难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不能灵活使用,因而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既不能吸取优秀园林的成功经验也不敢进行大胆创新。案例对照法是目前园林设计科目史论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且效果不错的的教学方法,其把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或有借鉴成功园林构思经验的作品通过对照,从中获取园林设计构思的普通规律,透过差异找出园林流变的发展现象。例如讲述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时,可拿同时期美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师丹凯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思元素对古今园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了解古典园林与当前园林设计构思的关系。根据对照类型,案例对照法可根据空间、操作、历史发展情况与细部研究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横向对照法、纵向对照法、宏观对照法和微观对照法。一个例子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授,如讲授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与我国两汉时期的园林对照比较,讲授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也可与西方园林或日韩园林对照比较等。

  关键词:园林铺装古典美;园林铺装现代美,比较以及应用 现代美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

  园林铺装是指在园林应用中以硬质材料对地面进行覆盖,形成一个坚固的地表层,既可以防止尘土飞扬,又可以承载车辆通行、人流聚集的场所,又能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构成园景、聚集人流等作用的硬质地面[1]。古典园林铺装通过各种纹样图案精心雕刻来营造一种“寓情于景”的环境氛围,注重生态性的表达,同时也具有地域性的表现。现代的园林铺装的景观设计虽然不及古典园林铺装的古典美但是更加注重人性化,科学化,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现代美进行古典与现代的研究分析可以使得园林铺装的古典元素与现代科技更好更和谐的结合,继承和发扬古典美的同时可以保持和延伸现代所特有的的园林铺装的美。

  我国园林起源于“苑囤”。古代最早出现“囿”是部族首领们狩猎的地方。我国考古发现,我国的园路铺地不管是在结构还是在纹样,都是丰富多彩的。《园冶》铺地篇中所提及的地面铺装材料有乱石、鹅子石(鹅卵石)、瓦片、石板、青版石、诸砖等。运用素平、压地隐起的雕刻手法,其铺装形式有长方形、菱形、梯形等火狐电竞形状,还有多宝格上陈设古玩字画等博古图,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2]。

  如今的园林铺装迎合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要求其铺装材料更坚固更耐压更耐磨,主要以混凝土、沥青、橡胶等高科技材料在继承古典美得同时更深刻体现了现代的技术与科技美。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寓情于景”意境的营造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是中国园林最本质的一个特征[3]。例如个园入口处的“冰裂式纹样”营造出了一幅“春景”的意境,徜徉其中一股初春笋发、冰雪融化的气息飘入人心。还有就是浙江杭州三潭映月的一段园路的铺装,以棕色卵石为底色,以橘黄、黑2色卵石镶边,中间用彩色卵石组成花纹,营造出一种古朴而而不缺乏阳光充满活力的暖色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铺装善于根据园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度、色彩来铺装。路面或自然、或古朴、或活泼、或粗犷,具有火狐电竞很强的装饰性。装饰形式大体分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字体图案、混合图案。这些装饰图案都有各自的寓意,比如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地面的海棠图象征文人的高雅品格;还有留园的蟾蜍和凤纹图象征着长寿寄寓了园主人希望长寿的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首先体现在“因地施材”。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则常常会根据特定的环境条件、使用功能等选取最合适的材料。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注重生态性其次体现在美观与功能并重。《园冶》中就有“鹅子石,宜铺于不常走处”的论述[4]。而在南方园林中普遍使用的花街铺地与卵石铺地,不仅美观富有情趣,而且透水性好,非常适合南方多雨的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铺装的生态性还体现在材料本身的天然性和废物利用方面。

  按照性质来分可以分成北方皇家园林铺装,例如颐和园,圆明园;江南园林铺装私家园林主要是苏、扬、沪、宁、杭;岭南园林比江南园林更公共开放的私家园林主要是广州、福建、台湾。北方园林建筑富丽堂皇,风格粗犷,所以北方园林铺地多呈现大气、粗犷的风格,如汉白玉、青石和北太湖石等。岭南园林由于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现代园林铺装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铺装的基础上有了切合当代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 新的现代美。例如在城市公园,风景区利用天然的碎石、砂砾、木屑等材料其透水性超过了硬质材料而且更加经济和环保。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大面积铺装广场的盛行,导致城市绿地急剧减少,所以园林铺装更加注重生态性。生态透水环保型铺装材料日益增多,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透水性地砖。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周围生物生长环境,调节温度改变小气候环境。如公园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性草皮路面的铺装,材料的价格低廉而且对环境的破坏少。现代园路采用的嵌草铺装构成不同的图纹,而且与周围的环境的协调系数较高,可以满足路面对当代人流和车流压力的要求。

  园林铺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其单一的设计技术,可以和其他相关技术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也可以同样运用到园林铺装中去。例如济南泉城广场,其铺装利用多种广场砖、花岗岩、水洗石、砂砾等形成不同的图案起到视觉的色彩美和构形美,在中间设置了喷泉与周围的铺装形成了和谐的情境。

  对于园林铺装而言,满足安全、易行的基本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行走的舒适性和心理的愉悦感是对园林铺装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现代的铺装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表达,从色彩、质感、尺度形式等方面表现的面面俱到。根据场地的环境选择相应的符合人心理的色彩,例如游乐园是孩子的玩耍的地方就相应选择代表安全的绿色和海洋天空的暖色。还有济南燕山立交桥下的园路铺装主要是过路人和附近居民就科学采用了中间青石板使用过路人加以鹅卵石镶嵌两边适合居民锻炼身体。这也是园林铺装人性化的一种很贴切的体现。

  现在园林铺装在园林的整体设计中往往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大多的铺装都只是迎合了它所在地方的功能性,从而忽略了它具有创造艺术性的功能。此外铺装的工艺技术方面也是存在粗糙,工艺细节大意处理的现象。随着科技和技术的发展园林铺装的设计以及工艺日益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园林铺装的古典美,延伸和拓展园林铺装的现代美。

  园林铺装是园林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不管是古典美还是现代美都是在展现铺装的特有功能,都在为园林营造空间整体形象服务。本文对中国园林铺装的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特色分析让我们对中国的园林铺装有了比较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我们在园林铺装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古典美和现代美加以利用和柔和。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园林铺装古典美得同时更应该延伸和发展铺装的现代所特有的美。

  [1] 廖振军,张海平(工学/工程建筑 http:///).浅谈园林铺装的艺术表现[J].山西建筑,2004,30(23):234-235.

  [2] 谌莉.园林铺装艺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150.

  园林工程案例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园林工程项目的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原理和养护管理的知识,从而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它不仅仅局限在对固定原理、规则的获得,它更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感知印象,丰富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以最佳的方式去获得知识,缩短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施工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

  (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一)、“高职”特点的优势,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实践性与参与性的教学宗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境,高职教育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形成专门人才必备的技能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就业的过渡期。

  (二)、高职学生特点的优势,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现代社会对知识,特别是应用性内涵的界定,有了新的突破,存在着两种属性的应用性知识:一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与原理)的问题。二是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要回答的是“怎么做”(经验)的问题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高职学生大多数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长篇大论的原理,以理论为主的推导等的讲解接受慢,难理解,也从心理上排斥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涉及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即“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要比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的知识,可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弱势,恰恰转化为优势,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园林工程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采用案例教学并不是弱势,而恰恰是优势所在。因此,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智能类型准确定位,以及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将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加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

  (三)、园林工程课程特点的优势,园林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系统介绍土方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园林供电与照明、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预算等内容,它贯穿园林的整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大型完整的综合项目,能用一个典型案例所表达。每一章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大多都能用一个典型案例表达清楚。就其学科内容而言,它的工程原理,设计理论,施工技法等难度大、广度宽、过程错综复杂。如土方工程中的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其实包括广场的设计、土方计算及施工中的土方组织这一完整工程过程,所涉及的设计理论、计算公式、组织图表等的深度、难度都很大。如按常规教学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系统的掌握及实际应用。

  (一)、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园林工程教材,认真分析每章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每节的知识要点及前后知识点的联系,结合教学所要求的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知识点突出的案例,并结合园林工程实训确定案例选编的形式、数量、内容、及授课时数。

  (二)、案例设计编排要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心理学上认为,有逻辑联系的知识易使学生牢固掌握。所以编排案例各知识点之间要一环扣一环,相互构成密切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以点带面,避免前后倒置,或重复凌乱。问题设计应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综合,分层次梯度式或螺旋式的上升,并要符合教材知识框架系统。就园林工程课而言,应从“整体到局部”的案例设计,即从综合园林工程到各个项目的设计案例过程。

  (三)、展示选编设计好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而案例在课堂的展示受到许多因素所制约,如教师教学的艺术风格,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教材知识结构,课程的教学类型及学生知识基础等。园林工程的实训课,案例一般集一章课的教学内容,课堂引入之后就可展示案例,从案例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讨论分析案例,归纳出相关园林工程原理,把一连串的知识点穿成一条“锁链”,达到复习巩固及实训的教学目的。而有些新课也可以在开始时就进入案例,如“雨水管渠的布置设计”教学,教师在讲述雨水管渠的布置原则、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从某公园的地形现状图及相关说明要求(相关环境、地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公式、冻土深度等)中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该地汇水区域的划分、各区雨水口的最佳位置、排水管线的布置连接、水力计算(流量、流速、管径、管长、坡度)、各管段标高,最后绘制出干管纵断面图。

  (四)、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通过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了解案例与园林工程原理之间的联系,这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紧要环节。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活泼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知识,大胆地畅所欲言,充分地交流,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最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五)、案例的讨论分析是一种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学习,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如雨水管渠的布置设计中雨水管渠的布置、管径的大小、埋置深度,每个同学不尽相同。这点要注意区分与引导,如通过讨论分析案例,得出最佳的几个设计方案。特别是通过讨论身边的工程案例,使学生更具有亲切感,感到园林工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实践经验”上的准备。

  (六)、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达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为目的。因此,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要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而定,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园林工程中各章的基本概念、类型、基本原则不宜采用案例教学,但各项目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预算及施工合同的签定等完全可用典型案例来授课。

  (七)、案例教学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开放性,是通过对具体案例从不同角度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出最佳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调控能力,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除案例中的枝节部分的干扰,把握案例的重点和核心部分。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能预测到学生的不同分析而所得的结论。同时也要及时调控教学的进度,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而对学生的讨论要充分地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园林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及施工技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园林专业园林工程案例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每堂课之后要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各教学环节,对案例中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调整,为案例的再使用提供依据。通过反复的教学——反思——总结,更新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推进高等职业学院园林工程课教学的改革。

  [1]谢必武,徐小方,张凤龙.高职的特色及其形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空间被赋予了一定的艺术色彩,例如车站,卧室,公园,餐厅等等场所,都有着某种艺术和文化在里面。园林景观是我们日常休闲的场所,园林景观设计中强化了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尤其是中国古典风格的园林景观,更是融合了我国的各种传统元素,这些元素的有效组合构成了园林景观的主体。本文从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分析,探讨园林设计中相关元素的合理运用。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分为七大类,分别是假山、理水、广场、园路、小品、景观构筑和园林植物,这七类元素的合理搭配构成了园林景观的基本体系,提高了园林景观的审美和使用价值。

  假山是相对于自然形成的真山而言的,假山是人工构造的景致,假山的材料分为自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种,自然石材构筑的假山有很多种材料,青石,云石,湖石,江底石,黄腊石,山石等等,一般山石的运用最多,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假山中最为常见,例如狮子林的堆石,怡园拜时轩石堆等等,其次大量使用的是湖石,这类石材在南方的园林中十分常见,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的湖岸等等,湖石的使用占据了80%以上。这类景观利用水泥做胶接材料叠堆成假山。人造石材的假山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玻璃纤维作材料通过人工翻模成型,这类假山一般称为塑石或塑山,这类假山一般在现代园林中,古代园林一般以自然石材为主。假山的涵义有很多种文化,包括了中国的养生学,中国的传统神话,易经等传统哲学,体现的是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观念。

  山和水在中国风水文化里面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代表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灵性,几千年来中国与水有关的文化非常丰富,中国文化里面对水赋予了一种独有的韵味和情感,在水景设计中更是将这种韵味和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意思就是说水的形状决定于岸的形状,没有特定的形态,也体现了古代人的遵循自然之美的理念和“道”的理念,道法自然,讲究的是和谐之美。园林景观中的水景基本上是模仿自然中的江河湖海,水景在南方的园林景观中普遍存在,几乎没有水景就不成园林,除了这四种形态的水景之外还有水池,瀑布,溪涧,泉,潭等形态。

  园路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和平台铺装,园路是连接园林景区,景点的纽带,是园林中的脉络,园路的涵义根据园林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苏州园林的园路讲究的是峰回路转,曲折迂回。园路分为整体路面,快料路面和碎石路面三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整体路面主要是水刷石路面和水磨石路面,然后就是青砖路面,在铺设的过程中会夹杂着一些其他的材料例如鹅卵石等,构建出不同的图案,这种路面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快料路面在古典园林中一般是有天然石块铺装的路面,这种路面美观大方,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碎石路面是火狐电竞由各种碎石,鹅卵石,砖等组合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文化意蕴丰厚,与地形,植物,山石等相互配合,达到统一的效果。

  广场的主要特色就是铺地,在古代,广场大多由石板和青砖铺成,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为了保证地面的稳定性,整体性和平整度,一般使用的都是混凝土,花岗岩,透水砖等现代人造材料,通过不同材料的不同组合划分出不同的空间,达到不同的效果。

  小品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坐凳,花池,雕塑等等,小品的布置要与园林的整体景观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园林景观起到装饰的作用,甚至突出园林景观的地域特色,例如汉口解放公园的八骏图雕塑,其他地方的古代名人雕塑,例如赤壁人民广场的诸葛亮铜像雕塑等等。

  构筑包括园林的建筑,例如亭台,楼阁,路灯,走廊等等,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对景观构筑的细部考虑的越来越多,例如路灯,很多园林的路灯都是用的上世纪30年代的古典式的路灯,还有很多古典式园林的公厕,公园管理所,也建成古代建筑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致。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所有的园林都离不开植物,植物造景是利用树木,花草,藤本植物创造景观,通过发挥植物的色彩,形体,气味等自然美构筑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植物造景是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种类来确定的,因此,不同的园林对植物的选择很重要,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文化背景,植物的属性选择植物。园林景观中的植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观花类,这一类是主要的选择元素,也是观赏的主要对象,常见的观花类有牡丹,玫瑰,桂花,月季,杜鹃,梅,桃,海棠,迎春等等。第二类是观果类,这类植物因果实色彩鲜艳,果实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而具有观赏价值,例如枇杷,橘,龙眼,柿子等等。第三类是观枝叶类,这类植物因枝叶有独特的美而具有欣赏价值,例如银杏,枫叶,松树,柳树,竹等等。

  设计理念是设计行为的指导,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将园林艺术与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构造建筑,布置景观等方法创造出园林的景致,实现园林景观的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中国的文化里面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叶必须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中要彰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的色彩会随着植物生长习性的变化而变化,各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银装素裹,设计师要根据植物的属性,结合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而布置景致,表现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色彩。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辅调设计尤为重要,通过主辅调设计可以有效地突出主调的色彩,加以辅调的补充,达到主辅协调,主调就是园林的基调,也就是园林景观的整体特征,中国园林讲究以人为本,这一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在景观设计中利用亭台建筑,山水,植物的搭配形成人工的画卷。辅调是园林设计的一种理念的表达,以实为见,以虚为用,讲究的是虚实相间,虚则是表现的一种空间形态的东西,是一种意境,通过主辅调的有效搭配达到虚实结合,将园林景观的美发挥到极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中的相关元素会随着人们理念的变化而更丰富多彩,设计师要运用各种元素,利用山与水的协调,花与树的搭配,外语内的沟通,虚与实的结合,设计出一个满足休闲,健身,审美,文化传承的风景园林,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 余洋;王未;陆诗亮;;营造多元化体验的景观设计[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园林设计思维的启蒙,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备基础的专业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园林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的教学,尤其是针对“三大构成”的讲授难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素质的目标。

  我国现有的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参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响,虽经多次改版,但沿用内容陈旧,年份久远。总体内容繁多且与其他课程重叠性大[1],而相对学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消化。以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园林专业为例,现该课程总学时为56个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各占24学时。教学内容分为5章,涵盖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园林设计基本构成要素、中外园林史、园林设计的表现技法、园林构成与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和理论。相对应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实验课时为7次,每次4学时,不足以让学生通盘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反而使课程内容侧重点不明。

  自20世纪80年代,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传入后,逐渐形成现行于我国设计教育的“三大构成”[2],成为设计教育的必修基础知识。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以最大篇幅讲授园林设计与构成,其教学内容更似于生硬结合了园林设计基本概念与艺术设计的“三大构成”,所谓的“构成”缺乏对本专业的针对性。单纯的构成理论教学枯燥呆板,使学习晦涩难懂,学生仅停留于教条式的效仿,对形式美法则只能生搬硬套,无法产生与本专业的联系,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园林设计初步实验不乏线条练习、抄绘练习、园林表现技法练习(包括钢笔淡彩和水墨渲染练习)和小型园地的测绘与设计,实验目次较多而总学时数较少。其中针对“三大构成”的实验项目少、学时少,并且与实际设计关联性不大,难以达到更好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效果。

  本专业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理论学说和园林植物学等知识缺失,对三维空间感、尺度无具象体验,从而对所学课程与园林专业联系感觉疏离;而“构成”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学生较难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并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发挥创作意识。

  园林设计离不开平面形态组合、园林空间的营造和园林色彩运用,“三大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须强化“三大构成”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中的重要性。

  基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构成”教学内容为核心,减少与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概括与后续课程连接的知识点,做到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如可省却园林制图常识的详细讲授,而改为在实验项目操作中要求学生体现对园林制图基本知识的掌握,以承上;浓缩中外园林史章节内容,改为结合经典案例的介绍与学习,了解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园林代表流派,为大二将学习的园林史作铺垫,以启下;园林表现技法的教学可与同一学期开设的园林手绘实训课程并行,以课程间的合作实验项目训练巩固对园林表现技法的掌握,达到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园林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以及园林设计入门等知识点,可结合实际案例讲学,避免理论说教,并注意引导与后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园林设计等核心课程的联系。调整后的课时安排,可用于对“三大构成”与园林关联性的教学讲授、讨论和课堂练习,调整课堂节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课程实验是园林设计初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实验设计,使理论和实验在教学中能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论和方法技巧。作为技术应用型专业,园林专业在实验设计上应更注重理论与专业的结合,理论转化在专业上的应用。传统的“三大构成”实操性教学被形式美法则所约束,单纯地重复与模仿平面构成范例,为“构成”而构成。以致学生思维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轻立意,缺乏创造性意识[3]。“三大构成”中的造型理论应该在课程实验中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形式训练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设计中应重现包豪斯教学对形象思维的启发意义。

  在平面构成实验设计中,借助骨格对成形的辅助作用,结合小型的校园景观方案设计平面图练习,训练学生平面图形组合能力和专业平面图构图思维。此实验被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表达学生创作立意的平面图形变化,一个是切实的方案设计,二者必须有创作关联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创作平面构成设计作业时,先对场地进行了解与分析,2个部分的创作在实验过程中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这种训练避免了“三大构成”纯粹图形训练的缺陷,引导学生从由一般抽象逻辑思维向专业形象思维转变[4]。

  立体构成实验常常以制作二点五维构成模型入手,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练习体、块形体的形态组合。在本门园林设计初步立体构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园林空间构成的认识和对尺度的把握。在实验设计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漏窗艺术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创作中式园林局部景观模型。白墙为实,窗洞为虚,白墙为纸,前景为画。在此实验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对材料的运用,模型的构思,还需要对传统中式造园美学有基本理解,对园林空间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学会园林空间的虚实过渡,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的变化。学生在模型的制作中体验材料的特性,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

  色彩构成实验在掌握色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色感、色彩面积和色彩对空间环境的创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别是园林景观中对植物色彩的运用。以色彩构成中“空间混合”的知识点来设计色彩构成实验,要求学生对以色彩的“空间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经典园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观节点的色彩构成与关系。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的色彩分析,总结色彩在园林空间内的应用,分析色彩在人视野中所占面积与比例、色彩在园林中呈现的形状与肌理、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关系,体验优秀园林设计师通过用色、配色营造特定空间氛围。

  园林设计初步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培养其设计意识,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使用案例教学法直观且快速地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知识点;结合课堂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理论与应用结合更紧密;在实验前使用体验学习法和现场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事前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应不拘泥,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以手写板辅助教学重现并提升传统板书的直观、快捷、清晰的表达效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如QQ、微信及移动政务系统,定时更新教学信息,进行提问答疑与分组交流,加强师生课后的互动。

  鉴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也应该进行相应改革。园林设计初步采用综合考核模式,摒弃单一的考试考核来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考核和课堂表现构成,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由体现本课程主要知识点的6个实验项目构成,共占据3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全面地考察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动态的评价体系。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4个教学班同学表达对抽象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转变了过往的思维模式,建立了园林设计思维模式,并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角度,对美学和艺术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多个实操的实验项目,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统筹能力;方案汇报的形式加强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有效促进同学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在进入大二的专业课程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园林设计初步的专业基础训练能较好地将“三大构成”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图纸表达、方案汇报、综合方案设计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5-7]。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学生迈向专业学习的奠基石,是培养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设计思维的重要课程。而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构成表现能力,使之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向专业设计表达过渡,“三大构成”必然是园林设计初步教学的重要部分。针对现今“三大构成”在专业课程上的不适应,需要重组理论教学的内容构成,不断创新实验设计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评价体制,使课程目的更明确,才能加强抽象造型理论与园林专业的关联性,并较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4]。

  [1] 刘滨宜.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2]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146,148.

  [3] 杨慧丹.包豪斯教育体系在中国的选择性误读[J].创意与设计,2015(2):89-91.

  [4]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冯丽.《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探析[J].热带农业科学,2011(4):92-95.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程和艺术的手法将园林规划设计构思中的各类建筑物用图纸表现出来,并付诸实施。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能够读懂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能够运用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并绘制成图。该课程理论36学时,实训36学时,理论课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实训课以学生完成设计实训的实践教学为主。

  2.1理论课与实训课脱节。《园林建筑设计》课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各论,基本理论主要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各论主要讲园林常见建筑小品的设计要点等,在授课中,先讲理论,而后进行相关的设计实训,这种安排看似很合理,实则问题比较大。由于理论课一般先于实训课1~2周,等到上实训课时,学生理论课学的知识已经比较模糊了,教师还要重新讲相关理论知识。理论课与实训课衔接不好,导致实训课效果不佳。2.2理论课内容“名不副实”。《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技能课,因此,要发挥理论课的指导作用,要为实践服务。事实上,这种指导作用有限,原因是理论内容空洞抽象,教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地讲基本原理,学生却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即便教师讲课技巧高超,学生有兴趣,理论对实训的指导意义依然不大,其原因主要是理论内容没有与时俱进。2.3教学模式单一。在《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渠道单一。在现代网络技术成熟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落伍了,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2.4考核评价不够严谨。园林建筑设计考核主观性较强,虽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但评分标准很难量化。不同的教师给出的成绩会有所不同,这属于正常现象。但问题在于,由于评分标准主观性较强,对于表现差的学生,教师往往会“高抬贵手”放过,课程通过率基本是100%,给学生造成“不管学得怎么样,都能通过”的不良思想,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1教学内容的改革。《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规范;能够读懂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能够进行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套用建筑类院校建筑设计课程内容,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经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发现课程体系中缺少结构课程和材料课程,在教学中要对此部分内容适当增加;把与实训关系不大、陈旧的案例删除,增加体现可持续性建筑理念的新案例,切实做到理论为实践服务;打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界限,把理论课放到实训室中,将二者有机融合。并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训项目,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个实训操作当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较为理想。该部分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抄绘、测绘实训。对于各论部分,也就是具体的园林建筑类型,适合采用“案例教学+设计实训”相结合方式,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解析、设计实训融合在一起。具体可以总结为三段教学法:第一段是前期准备,教师下发设计任务书,指定相关案例,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并对资料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汇报,教师提炼设计要点;第二段是设计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任务;第三段是总结提高,学生汇报、互评,教师点评、总结。三段教学法,使教学主体由教师变成学生,学生参与性更强,学习过程也更符合建筑设计的一般过程,容易与行业对接。3.2教学模式多样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微课的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然后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网课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节省了课堂时间,可以解答学生疑难,课上课下、线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为核心思想,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的方式,将“体验反思、分享实践”的思路融入教学中,符合学生“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认知规律,体验式教学是主动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强调学生的感受。现以亭抄绘实训为例,具体说明体验式教学。首先,给学生下达亭抄绘任务,同时把抄绘图纸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询资料分析图纸,并进行总结;其次,带领学生考察亭实例,并现场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根据掌握情况,现场讲解,由于是现场体验,学生对空间和尺度,建筑形象有深刻体会;再次,学生抄绘图纸,计算机建模或做实体模型,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设计技能。3.2.2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强调个性化学习。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翻转课堂的理念是可以借鉴的,例如在教学中布置一些自学内容,教师命题或者学生自己命题,选题要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找答案,最后提交解决方案并汇报。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3.3评价体系的标准化。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是考核的主要依据。设计作品占比不低于70%,课堂表现、考勤等不高于30%,对于小组完成的项目,要增加小组成员的互评环节。评价标准要尽量客观且具有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不同教师评分的差异性。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图纸规范性、功能的合理性、设计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等三个方面。设计作品图纸完整规范,成绩在60分及以上;设计作品图纸完整规范,功能合理,成绩在70分及以上;设计作品图纸完整规范,功能合理,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成绩在80分及以上;设计作品图纸完整规范,功能合理,创造性和艺术性突出,成绩在90分及以上。每一个设计实训,都给出参,便于师生比对。教师应严格按评价标准打分,控制合理通过率,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这对营造良好的学风是有帮助的。

  衡水学院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期望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

  [1]汪瑜.体验式教学在园林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7,19(4):87~90.





Copyright © 2012-2023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5267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