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海东市将植树造林和城镇绿化美化、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每年举全市之力开展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达738.91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4741.9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得到了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这也成为生态海东的“金名片”。
期间,海东在全省率先颁布《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通过立法明确义务植树的组织机构、责任主体、组织落实、经费保障等,规定每年春秋两季为全民义务植树季,每人每年履行不少于3株的植树义务。
通过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海东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超额完成蓝天保卫战确定的目标任务,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胜利收官。
今年,海东市印发《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开展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6月20日,海东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再次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国之大者”、胸怀省之大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贡献海东力量,为美丽中国建设厚植海东生态底色。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净土,眼中一抹绿色,手捧一汪清水。看海东,如何从当初的“两边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变身为今日“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是什么让曾经满目荒凉的海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海东,又将如何讲好生态“新故事”?
时值盛夏,山美、水清、林绿、田秀,海东各地处处美景。然而,这样的景色在昔日的海东,却是难得一遇。
作为青海的“东大门”,海东市干旱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穿境而过,确保清水出城出省的任务极其繁重,海东也成为黄河上游重要功能生态区和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省全国生态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深受青藏高原板块挤压的影响,这片土地上没有风光旖旎的草原,虽然湟水河、黄河努力冲刷,但仍无法冲走黄土高坡延伸而来的那一座座风化、半风化的荒山,拒绝任何植物扎根。由此,绿色成为海东一代又一代人的渴望和期盼,海东人无不想着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
2017年,随着海东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启幕,海东版图的颜色开始由红褐色迅速转为绿色。几年间,海东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顺应新形势,呼应新期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身到植树造林大潮中,造林的人数、规模、层次、效益显著提升,再次刷新历史成绩。海东173万各族儿女的国土绿化意识达到新高,造林热情达到新高,造林格局达到新高。
从2017年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启幕以来,一路走来,一路坚持,海东取得的成绩不容小觑:全市规模化林场建设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予以通报表扬,资源管护力度持续加强、国土绿化机制逐步完善、义务植树内涵不断丰富、城乡内在品质稳步提升、技术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国土绿化事业取得新成效。
今朝海东,叠翠葱郁。全市各级员干部和群众全力以赴推进绿化造林工作,身体力行践行着“一项事业众人干”的革命精神。而在这精神的背后,海东百姓收获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绿意盎然。
午后,漫步在海东市乐都区朝阳山湿地公园,柳树、榆树枝叶摇曳,倒映于湖中,微风吹过湖面,水中的倒影也随之泛起片片涟漪,又渐归静谧。这里空气清新,微风拂面,道路旁长满五颜六色的鲜花,各种树木点缀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攀至高处,火狐电竞站在乐都区朝阳山山顶,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向四面的山野,都会看到满山绿树。苍绿的灌木丛,开满不知名的野花,层层蔓延着夏天氤氲的气息,好像一幅色调浓郁的风景油画。
从朝阳山往东20公里,就是乐都区高庙镇后山一处狭长丘陵沟壑地带内的新庄村。几年前这里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风一刮、车一过,黄土漫天。如今,沿着宽阔的高速公路进入该村,道路两旁目之所及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一座座具有河湟特色的庄廓院落整齐排列。
老员李连和,从小就在这条山沟里长大。外出打工的20多年里,李连和走过很多地方,饱尝人间滋味,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成功后的他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面对家乡“晴天一片黄土,风天沙尘飞扬”的状况,火狐电竞李连和下定决心要种树,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家乡的荒山绿起来、美起来。
六年时间里,李连和带领家人自筹2000余万元,绿化高庙镇新庄村周边荒山荒坡240多公顷。多年来,他倾心竭力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为家乡撑起了一片绿荫,也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这只是海东国土绿化征程中的一个小故事,而不是全部,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依然可以被看作是海东国土绿化史上的一个缩影。一个社会巨大的潜能就这样被唤醒和释放,一种原本分散零星的力量得以统一调动和聚合,将一滴滴汗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释放在昔日荒凉的山野,慢慢长成了绿色的林莽。
在刚刚召开的海东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强调,海东是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对外形象的第一窗口,担负着坚守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和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责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要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展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海东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青海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海东作为青海的东大门,维护良好生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此,海东人一直在努力。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大通苑村,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道两旁,清澈的塘川河缓缓流淌,水鸟时而掠过天空,时而轻拂水面,悠然自在。村民们都说,以前塘川河整个河道像一条臭水沟,现在好了,离村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家家户户铺设污水管网,生活污水可以经过管网排到污水处理厂,即便是夏天,村头巷尾再也闻不到臭味了。
而让朴实的互助人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毛斯河。“每天都到这里来,总是忍不住发朋友圈,因为这些美景怎么都看不够。”“如今的毛斯河街道两侧绿化带花卉争相开放、河水清澈、环境整洁卫生,我们就像住在花园里似的。”提起毛斯河,每一个互助人都会忍不住点赞。曾经,流淌于互助县威远镇的毛斯河是化工企业排污而形成的一条“臭水沟”,长达五六公里,被称为“毛斯沟”。互助县实施了毛斯河生态保护与利用工程,完成了由昔日“臭水沟”到今日生态景观区的华丽嬗变,使毛斯河景观区成为海东市乃至全省县域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
河清了,水美了,环境变好了。今天,位于互助境内的大通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塘川河的断面水质都达到了国家标准,达标率均为100%。
毋庸置疑,这是海东一直在努力打造“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成效之一。为了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海东市紧扣黄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编制工作,重点做好黄河、湟水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近年来,全面完成了民和巴州河、湟水河主干道、乐都引胜沟、平安白沈沟、互助塘川河等工程,与此同时,建设循化清水河、化隆巴燕河、平安三合口、小南川河修复工程。海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湟水河两岸生态治理,按照“河里的问题岸上治”的思路,投入巨额资金开展了自然修复和生态绿化,做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见景,改善了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使绿化区域流入湟水河的水质得到了净化,火狐电竞固定了河岸山体,增加了植被,涵养了水源,净化了空气,让湟水河重新以“清”的姿态造福海东人民,泽被后世。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推动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近日,海东市印发《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今后三年,海东市将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主线,以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为重点,以造福人民、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为目标,全面开展黄河海东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力争到2025年,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流域治理水平、建成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河湟文化影响力五个方面全面提升的目标,黄河干流、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III类及以上;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同时,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达10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0.6平方千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5.63亿立方米以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年均5%左右,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火狐电竞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9000人左右,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村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49万人次左右;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5%,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
可以看出,这是海东市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绿色低碳转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全力以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稳固黄河上游海东段生态安全屏障、确保流域长久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讲好黄河“海东故事”的又一次重大战略。
昔日,老鸦峡东段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被称为民和的“硅铁走廊”。然而,冶炼烟气粉尘的无序排放,生态环境的无序破坏,让它一度成为闻名全省的“黑色走廊”。
落后产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是沉重的,以至于后来海东市不得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经过多年的治理,原先粉尘肆虐的民和镁厂所在地,如今已经成为史纳湿地公园绿化工程项目所在地。清新的空气、绿色的草坪,莺歌燕舞的绿地,茁壮成长的树木,依偎着缓缓流淌的湟水河,宛如中描写的桃花谷。
“今年1月至5月份,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6%,较去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每立方米……”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组书记、局长祝凤甲说。作为海东首府的乐都区,去年空气优良天数338天,优良率达94.2%,PM2.5平均浓度27.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5.6%,PM2.5平均浓度取得历史最优值,蓝天保卫战交出满意答卷。
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愿、民生所系。然而几年前,海东大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以颗粒物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海东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的出台,海东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围绕“蓝天保卫战”,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完成禁燃区划定,顺利推进“煤改气”工作,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加大主城区降尘和机械化清扫力度,全力强化监管措施,不断扭转空气质量下滑局面。
为了让百姓天天看到蓝天白云,时时呼吸到新鲜空气,海东市委市政府对乐都、平安核心区工业企业烟气排放实行特别排放限值,严管企业烟气排放。对所有铁合金、碳化硅企业在浇筑环节执行国家无组织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有效的烟气收集和处理。与此同时,海东市对城市主城区提高机扫、湿扫和喷雾降尘的频次。在建成区划定禁燃区和限行区,有效管控过境柴油货车和冒黑烟车。继续执行燃煤锅炉煤改气改电补助政策,全面淘汰黄标车,在全国率先执行公交车气改电补助政策。建成区全部安装餐饮油烟净化器,与周边市州实行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全力确保空气质量逐年向好。
从奔向“天空蓝”到留住“天空蓝”,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海东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对雾霾成因的探究到源头减排,从靶向治霾到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得益于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常抓不懈。与此同时,加强散煤治理、臭氧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监管、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扬尘综合管控……一系列举措使得近年来蓝天纪录不断被刷新,让天蓝气清成为海东标配。
盛夏时节,河湟两岸美如画。如今,海东境内的南北山经过多年绿化,完成了荒山变青山的转变;如今,昔日残破的矿区形成了以乡土针叶树为主,针阔混交的高寒山地森林生态体系;如今,黄河上游增添的一抹抹绿色,充分涵养着一汪汪泉水;如今,花红柳绿的生态住宅小区中人在画中游。情系河湟,以绿为美;生态治理,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在河湟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路走来,海东市从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到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再到坚定不移扛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门户、共同守护“中华水塔”重大政治责任,海东绿色发展体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程中,海东正在以奋进者的姿态勇攀生态文明新高地。
“田中有城、城中有园、园中有景。”如今的海东,天蓝水清,地绿景美,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四季葱翠,蓝天白云清晰可见,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风景照。不论是南来北往的过客,还是久居于此的居民,都被这里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人在绿中、城在园中的生态之美深深吸引。而在这美的背后,是海东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6月2日,海东市发布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落实情况。6月20日,海东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海东市再次表明了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责任的信心和决心。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在“蓝天”“碧水”“净土”以及环境监管执法四个方面持续发力……近年来,海东市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大要”,聚力生态环境保护,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大后方,切实增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东,让海东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色更秀丽。
一批批有力度、有分量的生态行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生态故事,串联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模样,美丽海东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